2月26日,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发布规定,在早晚高峰时段,上海市出租汽车严禁使用“打车软件”提供约车服务措施,以缓解高峰时段打车难。
此前,北京市交通委也出台规定,禁止司机装多款打车软件。
之所以采取限制措施,是因为对于打车软件是一家欢喜一家愁。随着打车软件之争白热化,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不仅影响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驾乘安全,也让很多消费者拦不到车。一时间,赞美的鲜花和批评的板砖一齐涌来。
外界的看法如何是一个层面,另一层面的问题是:打车软件自身还能坚持多久?
据报道:两家大公司的互掐已经到了惊心动魄的地步。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腾讯对“嘀嘀”打车的补贴和阿里巴巴对“快的”打车的补贴,合计已过19亿元。
一直这样烧钱,再多钱也得烧完。
打车软件的最终命运又引起人们的思考。有媒体分析认为,打车软件大战已凸显疲态,“停战”或很快到来,另一方面,根据政策规定,在某些城市打车软件接受“招安”加入电调平台或为其最终命运。
会不会如此,只有走着瞧。谁能断定打车软件的命运?正如人们最初也没想到打车软件如此来势凶猛。
问题是,在一切结果尘埃落定之前,打车软件的是与非仍然绕不过去。对于感觉打车难比登天者而言,哪怕只有一个星期,也会备感煎熬。所以,在竞争的同时,解决好明显存在的问题,改善社会观感,很急迫很重要。
对于上海禁令,央视“央视评论员”官微置评:准确的做法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怎么看待这让人既爱又恨、亦喜亦忧的打车软件?理性的回答是: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能为所欲为。
这样的观点,比较平和、公允。“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能为所欲为”,应该成为一条“标准”。显然,虽然两家巨头胜负难测,但是打车软件本身是大胜无疑,它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而如果任由缺陷存在,那么这种胜利越大,“害处”也越多。解决掉软肋或病根,无论是被招安还是走向其他合理路径,都会受益,都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同。
有报道称,有司机卸载打车软件,为何?“看老人打不着车内心愧疚”。这种羞愧之心很难得,也应该是巨头们应该具备的。目前,快的打车启动“老人计划”,北京可免费接送。这一做法,是一种良心计划。这显然是看到了老人们因为打车软件而产生被抛弃感的现实。
这既是道义上的一种自我修复,也是一种更具战斗力的市场手段。不妨看做是打车软件开始“道义苏醒”—“市场的归市场”,自是当然,可是市场规则并没有同意剥夺一个群体的正当需求。这一趋势让人多少有些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