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全方位洞悉ICT技术未来发展趋势。ICT技术的未来核心发展趋势是围绕IDC定义的第三平台,即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云计算和大数据将成为所有组织的坚固后台,移动和社交将成为与用户零距离的前台,中间通过可定义的高速网络连接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将依赖于融合的第三平台,而不是孤立的单一方面。IDC预测,到2016年,超过60%的企业级存储能力将转移到云服务提供商,全球云计算花费将达到1790亿美元,中国大约为60亿美元;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花费160亿美元,中国将超过6亿美元;全球移动设备花费大约8000亿美元;全球社交软件市场约为103亿美元。
三是打造智慧城市公共网络、技术与服务的综合平台(Urabn OS)。要使智慧城市建设符合未来的发展,孤立的建设单一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首先是很难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其次是不能有效的利用计算和存储资源,第三是不能适应未来扩展的需求。因此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至关重要,IDC称其为智慧城市OS,其组成部分包括底层的各类网络连接、服务交付平台、安全和管理平台、云计算平台、预置的基础服务等,而相关的智慧行业如交通、医疗、教育、旅游、政务管理等都将成为这个综合平台的垂直模块。比较理想的状况一个城市最好是一个平台,实际情况可能很难做到,所以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应具备一定开发性,API接口、数据格式等形成一些标准,以便对相关行业例如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和数字城管功能进行平台整合,实现跟外部的更好交互。
四是大力推广智慧城市成功应用案例。智慧城市的普及的深化应用离不开持续的市场推广,而成功案例的推广则极具吸引力。运营商和IT厂商应该携手打造各个领域的成功案例,同时学习互联网OTT厂商的先进经验,努力发掘和创造智慧城市中新的商业模式,并在合适的时机与OTT厂商合作。例如Orange在奥地利成功开发部署了远程医疗监测系统,线下有90多个店可以提供服务,而中国一些地方却没有做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链各方协调的不是那么好,这样借鉴Orange在奥地利的成功案例就可以提供营销推广的成功率。
五是建立完善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当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有5类厂商: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商、IT软硬件平台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专用设备提供商。这五类厂商将逐渐差异化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谋求相互间更多的战略合作。移动生态系统代表这未来的方向,在做顶层设计时候要给予充分重视。同时要注意整合本土公司在政府关系、垫资投入、了解需求和本地服务方面的优势以及跨国公司在运营经验、整体规划、方案技术、案例经验方面的价值。外资厂商应考虑投资参股本土解决方案提供商或成立合资公司,电信运营商应整合更多的IT平台级厂商和垂直行业方案提供商,也可考虑参股或以合资的形式成立运营公司,形成利益和力量共同体。
携手共赢智慧城市发展
武连峰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任何单一厂商都很难独自实施。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重视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把发展和培育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携手配合挖据智慧城市商机,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取得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共赢。
首先,运营商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的认识。由于运营商具备的独特优势,在智慧城市项目中处于关键位置,因此,需要从更广范围和长远角度看待产业链合作,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IT厂商之间的协调。
其次,IT领导厂商需要更好地发挥优势做好支撑服务。例如IBM等跨国厂商具备品牌、理念、产品、解决方案、成功案例等突出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影响力,能够洞察行业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为运营商提供具有成功经验的行业解决方案。
第三,携手构建共赢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智慧城市给社会经济和市民生活带来的价值如何显现、如何衡量智慧城市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商业运营模式实现盈利是智慧城市发展中令人困扰的难题。从政府角度来讲,与民生相关的一些公共服务例如医疗、交通等一定不能强调盈利,而例如智慧旅游等服务项目需要很好地考虑前向或后向收费方式,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完成后,绝不是一锤子买卖。智慧城市运营是电信运营商的强项,未来从收益角度来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共同探讨来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