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近年来,智慧城市火了,IT企业也火了,但现在IT企业自己也说,智慧城市真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能接近市长的思路。
而作为长期从事IT技术范畴的人士,越来越发现自己知识不够,顶层设计也仅仅能够从一个安全的、稳定的信息化系统到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能够带动智慧产业、到稳增长等,再往高、深去设计,就无论如何怎么也做不到了。
而近几年呢,上百个城市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都已经完成了,大多是一些智慧城市集成商、总包商承担的设计。基本都是一些云计算、政务平台、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政府信息化工程,招商投资项目,产业经济等。基本都是伸手和政府要钱、要地的项目,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已经实施了,但城市智慧了吗?还欠缺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人行道通行的问题,北京人行道旁专门有人在指挥红灯过、绿灯行,想想有多少人要做这个简单的工作,有多少人力、财力浪费在这里,我们红绿灯本身就是智能化的检测,智能化的控制,而行人呢?仍旧红灯也过。这是靠信息技术能改善的吗?我们有交通法规,红灯停、绿灯行,这说明依法行政的问题,也说明市民的教育问题。
所以要真正让城市智慧起来,仅仅只靠信息技术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人智慧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广义智慧城市的理论来指导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用广义智慧城市的思想来治理城市。
广义智慧城市
广义智慧城市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主席成思危2010年提出的治市之道,是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倡导和推广的城市治理的模式。
2011年,成思危提出广义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为,“怎样智慧地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广义智慧城市的四个原则为,“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以资本为后盾”。
2012年,成思危提出广义智慧城市的指导方针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2013年,成思危提出广义智慧城市的八个重要内容是,善治政府、和谐社区、精明增长、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多彩文化、终身学习和全民保健。
2014年,成思危深刻阐述了广义智慧城市和新型城市化的关系。
广义智慧城市包含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狭义的智慧城市。
广义智慧城市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5年的时间的调研、研究,逐渐完善的。
广义智慧城市理论是符合市长的城市治理的视野的,对城市的人、地、资本和信息技术全局管理,对城市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系统的优化利用。
广义智慧城市理论支持了新常态时期的城市治理。广义智慧城市的四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以人为本、土地不摊大饼、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和城市资本运作,广义智慧城市的八个主要建设项目的第一个就是善治政府,而善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这和我国当前的依法治国的主要工作是保持一致的。同时八大主要项目也是民众最期待的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远景。
广义智慧城市理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有助于建设我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纵观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不外乎或者是城市规划、或者是生态低碳、或者是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但都属于局限的、片面的治理。而我国当前城市的实际需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官,这在国外,鲜有案例。另外国外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我国相比显著不同,国外城市已经具有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市治理能力,仅仅需要某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就很容易智慧起来,而我国呢,还大多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形成完善的、精细的城市治理体系。还有国内外的城市居民(包括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盲目照搬国外的建设模式,无疑无法建设好我们的城市。而广义智慧城市强调的是从法治、管理制度、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支撑全面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广义智慧城市的建设需协同、同时推进,分工明确。
广义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不能一家全揽,又干建设的活,又干规划的活,还做咨询的事。
专家、学术机构做好广义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提供法治咨询服务、城市管理制度、流程的梳理和调整,而同时智慧城市企业做好相应的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支撑。
广义智慧城市理论,助力智慧城市企业顶层设计更完善,助力智慧城市企业服务更丰富,助力智慧城市企业更专业,助力智慧城市企业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