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意经 » 创业中心 » 创业故事 » 正文

王传福的成功故事

2012-09-19   来源:www.cnaidc.com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CNAIDC   点击:556
摘要: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作的变故,让他禁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缄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作的变故,让他禁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缄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岁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构成了刚强忍受的性格。他置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深信,只需灵魂不屈,本人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讨院。在研讨生期间,他愈加刻苦,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到电池研讨中去。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讨院301室副主任的重担,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突如其来。1993年,研讨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讨范畴亲密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冒险单干,独立创业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运营和电池消费的实践经历后,王传福发现,作为本人研讨范畴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才干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挪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讨方面的专家,目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深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需可以上范围,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议——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普通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置信一点:最绚烂的景色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由比亚迪创建者到电池大王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消费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化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求目光,需求冒险。

    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目光和冒险肉体。王传福具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目光和冒险肉体。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置信本人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简直没有竞争力。如何翻开场面?经过认真考虑,王传福决议依托本身技术研讨优势,从一开端就把眼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中心部件——电芯的消费。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招是先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有味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开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外乡将不再消费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消费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刻认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发明史无前例的黄金机遇,于是决议马上涉足镍镉电池消费。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消费线需求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制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基本买不到这样的消费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晓得如何控制本钱的“抠门”老板。依据企业的特性,他应用中国人力资源本钱低的优势,决议本人入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消费线合成成一个个能够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钱,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消费线。

编辑  来源: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生意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