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从“微信沃”卡看OTT业务的未来: “破冰”合作意义深远 开放潮流不可阻挡

2013-07-29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作者:叶曜坤   点击:63
关键词: OTT 微信沃

“可管可控”之争:

取舍彰显智慧

可管可控是运营商对入网增值业务的基本要求,但现在,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崛起,运营商的“围墙花园”已经被推倒了围墙,以运营商为中心的产业链结构已然发生改变,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已经开始对可管可控说“不”。

“运营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管道运营者,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需要网络提供的仅仅是支撑,不需要其他配合,所以不必可管可控。”侯自强表示,各类应用与基础传输网络分离是客观事实。

“没有必要的管理手段,运营商就会替那些非法经营、坑害消费者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CP/SP)背黑锅。移动梦网这么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被‘自由、不管’那套思维给害了。”飞象网CEO项立刚是可管可控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不论何种创新型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谁,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干什么?”

对OTT业务“放任自流”,可能会催生许多创新功能;但进行适度的管控,可确保信息安全和用户体验。取舍之间,不仅需要监管机构的智慧,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反馈。

竞争客观存在:

“破冰”合作前景难料

实际上,通信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在国外早有先例。腾讯公司与香港电讯旗下的PCCW mobile也于今年2月达成合作,让微信用户在访港期间可免费使用香港电讯的Wi-Fi服务。但在国内,运营商与部分互联网公司之间还存在很深的隔阂,如同坚冰,难以短期消融。广东联通与腾讯公司将合作推出“微信沃”卡,也算是开启了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破冰之旅”,但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

“由对抗走向合作没那么简单,但也并非不可能。”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认为,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难,是因为存在很多客观的制约因素,解决起来并非朝夕之功,他表示:“腾讯和联通都是平台。平台与平台如何合作?最难的地方在于平台类企业容易受到‘通吃’的诱惑,它们就像鲸鱼、狮子,站在各自食物链的最高端,而这样的企业都希望拿一个更大的‘口袋’把以前的‘口袋’装起来。”

“运营商做OTT产品没有未来,但‘卖服务’可以持续盈利。”项立刚建议运营商放弃对OTT产品的开发与运营,“别人捅你一刀,你再自己捅自己一刀吗?”他建议运营商扬长避短,发挥在业务分发、计费管理、服务支撑等方面的优势,与应用开发者或OTT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专心做好服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商业社会中是常态,普通合作很难换来企业的长久发展,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也许是运营商的一条出路。“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运营商并没有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还可以主动出击。”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表示,“能否拿出1%的年收入建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有潜力的OTT应用?当然,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与运营商现有业务运作模式很不一样,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考核机制。”

事情也有可能向乐观的方向发展,甚至会有戏剧性的场景出现。“石油、自来水、电、天然气都离不开管道,OTT业务同样离不开通信传输网络。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竞合关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立新表示,“商业需要自由竞争、自由选择。竞争就像打架,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打群架,而打群架在商业上的体现,就是形成联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新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三大运营商与BAT(三大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简称)有可能形成三个新组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编辑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本文导航: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