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联网应用范围尚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需要
环保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既要控制污染源,还要控制污染面。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系统主要实现了对污染点的控制,控制范围只是需要控制内容的一小部分,还比较有限。同时,通过环保物联网可以监测污染程度、监控非法排放,但对目前一些不在指标监控范围内的环境要素,如重金属、土壤污染等,还无法实施有效监控。而目前环保工作考核要求面上达标,在环保物联网监测数据的应用方面,需要不同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结合监测、气象等数据分析原因、追溯源头,目前这些方面的应用较少。因此,环保物联网应用从范围、要素到关联应用等各方面都还远不能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全面支撑。
4、管理机制与物联网应用需求不匹配
目前,环境污染的形成常常是多地域共同造成的,但目前的管理方式是辖区负责制,同时,法规、法律对不同区域间环境问题处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也影响了污染治理效果。如太湖的污染由流域范围内共同产生,但上海、江苏、浙江等各地分别治理,如果不充分联动协同就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环保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对管理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完备的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后,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通过准确的数据和有效信息共享,打破行业、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管理创新。
5、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链建设不成熟
支撑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产业链涉及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生产、智能分析仪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众多环节。目前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高端分析仪表、核心软件开发等方面相对薄弱,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如处理设备动态故障的智能化工具少,仪表、系统运行的智能化标准缺乏等),难以有效支撑环保物联网的高效发展。同时,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及不同行业间的合作,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缺乏产业主导者来协调产业链各方的紧密合作,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感知设备的市场秩序尚需规范,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待改善,亟需智能化工具来处理设备的动态故障。
6、人才质与量都与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是环境保护业务与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既了解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几乎都存在缺乏复合型信息化领军人物、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与环保物联网大规模建设、大范围应用相矛盾。因此,各级环保部门需要在加强全面环保物联网应用能力建设的同时,加速复合型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与储备。
环保物联网应用的对策建议
1、重视环保物联网应用,将其作为环保发展的基本支撑和关键环节
首先,提高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认识,深入理解环保物联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环保新路径的作用和意义,将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纳入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其次,制定各种法规政策、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制定资金保障和人才发展策略,制定行动纲要,保障环保物联网建设效果,扩大应用范围;第三,创造良好的建设和应用氛围,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方式使环保部门、企业、公众都认识到环保物联网引发的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关注并支持环保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
2、注重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明确环保物联网建设方向与路径
合理的统筹规划与科学的顶层设计是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得以顺利实施、有效运行的前提。首先,需要通过科学的统筹、有效的设计,明确建设方向,确定环保物联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推进策略,准确划定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的范围,并通过层层分解降低建设的复杂性;其次,通过规范引导、标准先行,把握建设重点,避免重复建设,详细规划建设任务与实施路径;最后,还需要把顶层设计上升到决策高度,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实,这是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成功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