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融资教训:仅有技术和用户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能不能赚钱
第三次融资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那个时候刚办完奥运会,投入了数千万元购买奥运版权,目的是去推动营销。当时营销刚处在起步阶段,广告主才刚开始认识PPLive,开始进行一些品牌的试投,还没有把你作为一个长期客户来看待。结果突然遇到金融危机,首先企业融不到钱了,第二个遇到的挑战是广告投入开始减少,就是能不投的就不投了,以前投上百万的人投几十万,投几十万的投几万块,收入迅速缩水,企业一下子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我专门跑去硅谷,当时住在斯坦福大学旁边一个小城,对面是华盛顿互惠银行。去的时候还是门庭若市,一个星期之后我再返城时银行已经宣布破产,那天是2008年9月22日。那是我第一次在商业环境里领略金融危机,感觉时速比飞机还快!
起飞前跟投资人谈得非常顺利,有三家发给我们投资意向书,一落地就被一家告知:需要推敲一下,可能一两个星期之后才能回复。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国庆长假之后,这家就说“融资可能要暂停”。然后我赶紧找第二家,结果不到一个月,他们的LP全部停止,所有人都回到美国重新讨论他们的融资方案。这时企业一下子陷入谷底,融资基本掉线。
从2004年到2008年,第一个4年,我觉得像很多互联网神话一样,只要技术够先进、用户足够多,占据市场一路推着就能上市。但金融危机之后形态马上改变,以前投资是看模式,但到了2009年不管你是哪个模式,得先拿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好的话就看,不好的话就不看了,不管你是哪个模式已经没用了。
那时候也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企业发展还是需要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能不能最大化你的利润,最大化你的盈利能力。
当时PPLive还未达到盈亏平衡,用户达到上亿规模,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准备把150人扩散到300人,再到500人,甚至租了整个办公室一层楼。
从2009年开始,我认识到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仅仅有用户也是不够的,如果这些技术和用户不能够用资金、用真正的商业利益把他们运转起来,都会流失掉。别人跟你打成本战怎么办?别人抢你用户怎么办?你最后必须要有自身的滚动和增长才可以做起来,这个不是融不融资的问题,你还是需要建立起一个自身的生存体系。
回过头来看,原来早期太泡沫了一些,只是一味地去做用户,而并没有真正地把商业模式考虑好。后来也觉得并不是所有的用户、所有的流量都需要的,我们真正要的是更为核心的人群,所以我们开始更加专注,包括我们开始进行一些网站的服务和调整。以前讲的都是技术如何之好,后来谈的都是用户体验。我们觉得客户端软件太单一,就购买了域名PPTV.com,开始做网站。让用户即开即用,不必再走下载、安装等繁琐环节。当时我们树立了两个“老板”,一个是用户,一个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