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奇怪的是,跟他一起创业的另外一个合伙人,持股比例还有15%略多一些,但却早已退出实际的经营管理,只担任董事职务。投资人琢磨了半天,结果觉得他的生意模式还行,但是却只剩这么少的股份,等二轮融资完成,股份不就被稀释到更少了?最后,还是没有投资。
答:专业的投资人不喜欢创业者被占大股。
如果你自己创立的事业,只剩下几个百分点的持股,你还会为他卖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会。而创业者不打算为自己的事业卖命,吃亏的是谁?答案也很显而易见:投资人。所以,专业的投资人虽然会尽可能的压榨创业者的股份,但决不干杀鸡取卵的事情。
过去看到的惨痛案例,很多都是非专业投资人所做(例如:背景为传统实业的投资者)。也有很多是创业者遭到专业投资机构拒绝,转向传统融资管道所致。如果创业者在早期就失去控制权,后期的投资几乎注定不会有。投资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算模式再好都不会投。
特别一提,台湾的创业者与大陆相比又更可怜。由于台湾市场小,初创企业估值低,加上投资人多是传统实业对于互联网行业并不了解,投资后往往要求占70%以上股份,已经看过太多这样的案例。请把握一个原则,每一次引入新的投资人,出让股份比例不宜超过30%。
问:我确实没做过我正要创业的事情,这很重要吗?
投资人认识这个创业者已经有三年时间。第一次见面时,创业者说想做一个积分通兑的生意,让银行信用卡积分跟电信运营商通话积分可以互相流通转换。因为他目前工作跟运营商经常交流,关系很好。然而,这个商业模式没有得到认可。而银行那一端他也没有资源。
第二次见面,创业者说,由于他跟某政府单位关系很好,他正在做一个校园的社交网络。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未来在校园里做推广将有各种资源。然而,这个商业模式也没有得到认可。投资人依然没有投资,因为觉得纯互联网服务不是这个创业者擅长的。
第三次见面,创业者开办了一间电子商务公司,依托淘宝商城,迅速成为自创品牌服饰的领跑者。销售量爆增的情况下,虽然还不打算融资,公司大门却快被闻讯而来的投资者们挤爆了。这位做贸易出身的创业者感叹到,只有最后这个创业计划自己觉得做起来很顺手。
答:做一个你没做过的事来创业,投资人的钱估计都被你浪费了
不能否认,有某些天纵英明的人,很快的抓到了事情的诀窍,虽然他没做过那件事,却依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投资人很难判断创业者是否真的那么天纵英明。创业者进入了一个自己没有经验的领域,很显然投资人前期投入的钱,都在帮创业者缴学费了。
做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公司高管,离职后做轻博客拿到了投资;知名电子商务公司高管,离职后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拿到投资;做游戏出身的创业去搞电子商务,普遍被业界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