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的创业计划很稳妥,但投资人不爱。
这个创业计划的创始人开始觉得十分挫折,因为投资人似乎没办法了解他这个领域的事业。确实,要了解这个领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他也尽可能的做了解释,为了降低投资人的不安全感,他一再的强调这个事业非常稳妥,获利可期,风险很低。
创始人做事很踏实,当投资人问他将来想把公司做成什么样的时候,他好几次回答说我们先把第一年目标达成,再来布局以后。这下子换投资人焦虑了:这事业如果风险低,你还需要我投资吗?三年后这事业是什么样怎么老问不出来?整个创业计划听起来一点都不让人兴奋。
答:投资人不喜欢没风险的事业。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顾名思义,没有风险的事业,投资人是不喜欢的。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高风险意味著高回报,这是铁律。风投追求的是高获利,因此,高风险是必须的。不断的强调计划很稳妥能赚钱不一定是好的,因为他们期待的是赚大钱。
既然是高风险,初创企业很难预期他三年后的模样。大部分互联网初创企业,最后成功的事业已经跟初创时规划的相去甚远,这种情况投资人很清楚。但是创业者准备好三年发展计划却是必须,否则投资人无法想像。另,根据经验,超过三年的创业计划基本上接近瞎扯。
问:我的创业计划可是有政府支持的,但投资人不买单?
(再次声明以下为虚构案例)几个月前见到这个创业者时他志得意满,因为他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方式很特别。他把全国公益团体从业人员当成目标电子商务消费者,透过搭建一个在线公益会员认证体系,吸引他们来到这个网站注册。而只要注册成会员,就可享受购物优惠。
一个有足够潜在消费者数量的电子商务网站就这么起来了。为了保证成功动员初期消费者,他与中央某机关合作取得支持,并下发红头文件要求相关团体配合。为了证明获得政府支持,他把红头文件附在商业企划书里给投资人看,却没想到居然没什么人感兴趣。
答:把你的发红头文件拿回去,成功靠的不是这个。
(再次声明以下为虚构案例)这个故事的结局我想你我都很清楚了,由于郭美美事件的关系,全国慈善公益活动降到了冰点,由于民众捐款量缩水近九成,因此公益团体的从业人员消费意愿也大受影响,回到比较朴素的生活水平。这个创业计划还有搞头吗?没有了。
在中国,互联网,相较于外国,相较于其他行业,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非常市场化在运作,不靠家族,不靠政府,年轻人抱着梦想挤在车库里创业。你必须先赢得用户,而赢得政府是以后的事,这个行业因此在中国盛开。把你的红头文件拿回去,成功靠的不是这个。
问:投资人好像很在意我的持股太少?
这个经营在线旅馆订房业务的创业者年纪很轻,但看起来很老练,已经是二度创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