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红高粱”布阵北京王府井,在“麦当劳”旁边扎下营盘。1995年底,距北京麦当劳王府井店22米的王府井入口处,投入200万资金的“红高粱”北京门店开业。当时,房屋日租金每平方米近7美元。虽然“红高粱”规模不足麦当劳三分之一,但在吸引客户方面毫不逊色,一样地熙熙攘攘,一样地宾客盈门。一时间,“红高粱挑战麦当劳”、“大碗面叫板汉堡包”、“河南小子挑战巨无霸”的新闻也炸开了锅。
1996年7月,“红高粱”董事会决定在全国发展20家分店,并在海南、天津等地选了10个分店地址。当时被舆论冠以“中国连锁快餐的领头羊”的名号。“红高粱”战略目标是,2000年要在全世界开连锁店2万家,70%在国内,30%在国外。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3年不要利润,先要规模和品牌,后求利润。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公司迅速扩张,以10家店为一组,同时开店,追求“组团效应”,分别在深圳、天津、北京、河南、海南等地同时开店。
为实现迅速扩张的目的,“红高粱”的另一个经营策略是增资扩股。1996年7月,河南省某房地产公司表示在3个月内筹资2000万入股,“红高粱”把当时赚来的几百万和该房地产企业的预付金180万全部投了出去,预付10个分店的租金押金,平均一个店交了40多万的押金,启租期是三个月。然而,启租期到了,由于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这家房地产公司违约,2000万分文未到。
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红高粱”孤注一掷。1998年,企业因从内部员工中和社会上“非法集资”受到相关部门查处。由于资金链断裂,到1998年底,“红高粱”各地分店相继倒闭,负债总额高达3600万元。1999年初,“红高粱”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告上法庭。
盲目扩张之祸
盲目扩张成为推倒公司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不管这种扩张是来自固有业态复制、产业链延伸,还是跨行业多元化扩张,失去了控制的盲目扩张如同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成为最刺眼的失败因素之一。“非法集资”致使“红高粱”走向衰亡是表象,归根结底,是“红高粱”迅速扩张的经营战略一开始就存在问题。
1997年“红高粱”在全国20个城市同时铺开后,人力不足、现金流紧张、管理失控等问题纷纷呈现。同时,利润几乎看不见了。等到分店开到40家时,“红高粱”负债累累。在资金不足时,“红高粱”仍继续扩张,到处寻址,到处投资,总是一分钱当三分钱用,有的店铺前期资金到位、后续资金不足,迟迟不能开业,房租一分不少;有的店铺付了房租押金,为了保证重点,干脆解除合约,造成很大损失。后备资金没有到,致使店铺刚一开业就背上了沉重包袱,给总部带来了财务上的危机。
“红高粱”扩张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来自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加之四面投资,财务管理跟不上,总部现金流量减少,利息负担又重,导致企业运转不灵。
梦想起飞之时,没有人能够依靠理性的投资分析打动抉择扩张的掌门人,很多企业家都被做大的欲望所俘虏,膨胀起来的身体看似强大,实际上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