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开厂几年后,齐光华便感到了向北迁移的压力,因为他已经请不到,或者说请不起合适的工人了。进入1990年代,香港制造业里熟手工人的工资已在向5位数靠拢,而香港开始严格实施劳工法例,更使工厂主们人心思动。
“有一次赶货,我组织工人加班。当时香港工厂加班要申报的,我却没有申报,劳工署来了六个人,守住工厂的各个出口,数加班的人数,每个人罚500港元,罚我。”齐光华记忆犹新,“对比起后来的中国内地,这样的监管实在是太较真了。”
但对于把工厂从香港转移到深圳,齐光华依然犹豫了多年。齐是个谨慎的人,而他太太对“脱了鞋跟你谈业务”的内地官员也素无好感,但是,经营的压力最终还是把齐光华夫妇逼上了深圳,迁住到龙岗。
龙岗岁月
1995年,齐光华结束了香港的工厂,以100元/平方米、30年期租赁了深圳龙岗的一片农田,建起万利来玩具厂。让他意外的是,居然有省市两级的主要领导出席了玩具厂的开业剪彩,为此,当地还紧急动员,在开业前一晚通宵清洁了整个地区。
在当时的深圳龙岗,齐光华见到了不少先来一步的台湾制造企业,譬如台湾工业村。在那里,他亲眼看见工人们被体罚,纹丝不动地站在烈日下。六七年以后,这类台资工厂成群地撤离,并转移到越南等地方,“因为他们不愿意改变军事化管理的作风”。
上世纪90年代,来自内地的外来农民工持续地涌入珠三角打工,工厂主们只要在厂门外摆出招工告示,应聘者便会排队而来。作为投资者新丁,齐光华也打出了招工的招牌,与众不同的是,他为工人们准备了统一的蓝色工装,应聘者更加踊跃。
对于齐光华来说,如何把农民工迅速改造为熟手工人,是开厂初期最令人头痛的事情。除了技术方面的训练,生活和后勤上的管理也占用了他不少精力。譬如,他开厂第一年为食堂购入的不锈钢餐具,到第二年“悄悄地”减少了一半以上。
直到今天,说起当年“培训工人”的艰辛,齐光华仍然“心有余悸”:“熟手工人是最重要的,无论到哪一个地方开厂,你都得先想想,你还有精力从零开始,重新训练一批既有技术又好管理的工人吗?”
当然,这次迁移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回报。1995年,内地工人只要求大约200到500元人民币的月工资,而香港的熟手工人的月工资则超过8000港元。一些香港业界人士认为,当时珠三角工厂的毛利可以高达40%,一个几百人规模的出口工厂,每年的纯利可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好景当前,齐光华开始承接起毛绒玩具的业务,HELLOKITTY也成为了万利来工厂的主角:通过缝制、充棉、粘缝挂件等流程,这些胖乎乎的娃娃在车间里一批批地产出。它们的布料由上海的工厂运来,广州的各种集贸市场,则提供了棉花和挂件。
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和供应链,是珠三角的增长引擎。很快,万利来厂就成为了龙岗最有名气的玩具厂之一,齐光华手下的工人逐渐过千,而在龙岗地区开厂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时的珠三角,遍地都是免税等优惠政策,外资厂到哪儿都备受政府欢迎,最高峰时,珠江三角洲曾经分布着超过63000家港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