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意经 » 创业中心 » 创业故事 » 正文

不走寻常路 辞官下海卖“红薯”

2012-10-18   来源:www.cnaidc.com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CNAIDC   点击:552
摘要:推着自行车,从500元起家到成为一个影响海内外的企业家;从一块平凡的小红薯到一个超越平凡的大产业,他将红薯低廉的身价提高了23倍,使当地的薯农富了起来,而自己也拥有了

    推着自行车,从500元起家到成为一个影响海内外的企业家;从一块平凡的小红薯到一个超越平凡的大产业,他将红薯低廉的身价提高了23倍,使当地的薯农富了起来,而自己也拥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拥有了一个年产值近亿元的企业。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的邹光友,因从小家境贫困顿顿吃红薯,吃出了胃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跳出谭家沟,再也不吃红薯了!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带给他财富的恰恰是红薯。

    辞官卖薯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

    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对啊,为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从此,邹光友开始了他和红薯的不解之缘。

    经过几个月努力,他的第一个产品出来了,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店卖的还要好。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点薯成金”

    1992年,揣着仅有的500元,邹光友来到绵阳,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了创业历程。

    通过技术创新,邹光友在粉丝行业进行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发明精白红薯粉丝,解决传统工艺中的发黑问题;第二次是发明方便红薯粉丝,提升红薯产品附加值;第三次首创无明矾粉丝,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10年来,“光友薯业”先后获得42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提升了红薯的身价。

    在企业运作模式上,“光友薯业”以带动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形成了“农户—公司—市场,“科研—培训—生产”的“双哑铃”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薯区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传播推广红薯高产栽培新技术,培训精白薯类淀粉加工专利技术并优价提供成套设备,还与加工户签订淀粉回收合同,形成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和信息为纽带,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为杠杆的薯类开发产业链。

    10年来,凭借这条红薯产业链,“光友薯业”已带动全国60多万薯区农民脱贫致富。“光友薯业”也由此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列。

    “土”薯引“洋”

    为把“光友薯业”推向世界,邹光友还借脑生财,经“引智办”推荐,2000年“光友薯业”聘请国际著名管理大师伯内克斯为总经理,开创了民营企业聘请外国专家担任总经理的先河。

编辑  来源: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生意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