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节,齐光华难得地要在香港度过,所以,他看起来有些失落。“我还记得毛娃娃堆满库房的情景。”2012年9月26日,这个63岁,开了几十年玩具厂的香港人对本刊记者说,“转眼间,它们都消失了。”
往年的这个时候,齐光华应该是最忙碌的,因为,他在深圳龙岗的万利来玩具厂要为“圣诞订单”赶货——万利来厂制造各种型号的HELLOKITTY,或者把这款全世界最闻名的卡通猫形象粘到礼品靴子上,货量常以千万只起计。
这些HELLOKITTY通常呈现出一种明丽、清纯的形象,挽着精致的小包,头上戴着漂亮的蝴蝶结。然而,它们的制造者,在国际加工贸易利润链里的角色并不光鲜:2007年时,一个苹果高的礼品靴子,万利来给日本贸易商的供货价不到人民币3元,在日本货架上的标价,以人民币计则超过了30元。
尽管如此,为欧、美、日代工的生意,仍然伴随了齐光华将近30年的光阴,从“香港制造”到“龙岗制造”,从春风得意到举步维艰。最好的时光已经逝去,齐光华,还有他的同行们,现在常常用“熬”字来形容劳动密集型工厂在珠江三角洲的窘况。最终,他们有些选择了留守,有的早已离开。
齐光华不再苦熬了。两个多月前,他正式结束了万利来玩具厂,遣散了工人。从此,这些可爱的HELLOKITTY不再会在深圳龙岗出生。齐光华说,当他看着废品公司的工人进入他的厂房,把机器砸卸成废铁变卖时,心痛立刻涌上了他的心头——“但是,我真的看不到可以继续下去的希望”。
香港向北
齐光华的办公室位于香港九龙湾——一个曾经以“轻工制造业发达”著称的地区——一栋老旧的工业大厦里。楼层空空荡荡,让三只一米高的HELLOKITTY娃娃显得特别惹眼。它们摆在电梯间,齐光华的贸易公司的门口,成为了生招牌、活名片。
齐光华曾在这里办厂近10年。他早年读的是纺织专业,又有日本领事馆学习的经历,这些都促成了他挽起衣袖。不过,他入行时的1985年,香港的工厂已经有了北迁的苗头,“所以,企业注册处对我说,人家来(登记)多数是关厂,你还开?”
当时的九龙湾,很像后来的深圳龙岗,简建的厂房四处可见,货柜车颠簸在坑洼的水泥路上。齐光华的玩具生意就从这里开始。他以300港元一平方英尺的价格买下半层工业大厦,和太太一起雇佣工人,敲打一些专供出口的玩具。
“我们这一代香港人做厂,个个都是‘7-11’(指早上7点上班,夜晚11点下班),老板和工人都是这样。那些年,足够的勤奋和节省就意味着发达。”齐光华回忆道。他和太太还曾去纽约、纽伦堡等地参加玩具博览会,在贸易杂志上打广告,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出口的中间环节。
一开始,齐光华瞄准的是“需要技术能力”的电动玩具,比如能冒烟的电动火车。这种玩具,一个车身出厂卖200多港元,车头能卖到六七百港元。随着工厂的发展,齐光华后来又做起了植毛吹塑玩具,另一个稍带技术门槛的品种。
在1980年代,珠三角的出口加工业才刚刚起步。香港的玩具厂家面临的竞争,要比今天小多了。齐光华说,当年在制造、出口的生意里,他能赚到30%以上的毛利,与中间商相比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