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意经 » 创业中心 » 创业故事 » 正文

从首席技术官到意外的牛奶商人

2012-11-12   来源:www.cnaidc.com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CNAIDC   点击:527

    20世纪80年代,整个河北只有3000头牛,4个养牛场,分布在城市的近郊。但从1985开始,全国各地的政府大量地引进了进口奶牛,再通过优惠的贷款和补助等方式把它们分配到农民手里。到了2004年,河北省的奶牛饲养户达到了28.1万,奶牛数则达到了161万头。

    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牛奶产量一直保持年均23%的高增速,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说,中国2005年的牛奶产量为2750万吨—在当时,这个增速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很快就在2006年变成了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的第三大牛奶生产国。这个行业里的实惠和可持续也同样打动了邵祈的大哥。“一年之中,一只奶牛只有45天的空闲时间,在剩下的近300天里,它们都在产奶。但如果你是养了鸡或者猪,把它们杀了也就没有了。”邵祈的大哥说。

    对于邵祈而言,这和IT业太不同了,IT界的摩尔定律指出,电脑处理能力几乎会每两年提高一倍,而其价格会降掉一半。“这简直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生意,”邵祈说,“而且一只奶牛的产奶年限可以超过十年。”在2003年,一头同样种类的荷兰奶牛在大陆与海外的差价有几百元,邵的大哥在其中看到了高额利润—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算术题:用几百块乘以中国庞大的人口,从而认定就算他们只将奶牛买进卖出,也会是一本万利。

    决定饲养奶牛之后,邵祈花了半年时间去考察当地奶农的生态。他看到的场景“惨不忍睹”:当时,中国的奶牛大部分处于散养状态,牛就睡在牛粪上面;牛奶紧俏的时候,农民挤完一桶奶摆在屋外就有人来收;桶上只盖一层纱布,上面爬满了苍蝇。

    “中国的养牛业至少落后西方50年。”邵祈说。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他相信,在一个落后的地区,自己只要用先进的方式去生产牛奶,就会获得机会。

    2003年,当邵祈进入中国牛奶市场时,蒙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喊得正响—那一年,在神州五号升天之后,蒙牛获得了“航天员专用牛奶”的称号。它还从伊利手里戏剧性地争来了当年中央电视台标王的位置。在伊利出资2.14亿元后,11月19日,蒙牛以3.1亿元的总投标额登上了标王宝座—据说,在央视的招标会上,他们动用了15家公司举牌竞标。

    获得标王称号后,蒙牛制定了一个2004年完成100亿元的疯狂销售计划。在2003年,它的销售额也只有50亿元。很多人对蒙牛要实现100%的增幅大表疑虑。因为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大力争夺竞争对手的份额;二就是把整个市场总量这块蛋糕做大。尽管中国不断进口奶牛,但奶源危机还是显现了:2003年,全国乳制品产量比2002年增长了50.6%,但这一年,原料奶产量为1625万吨,只比2002年增加了225万吨,增幅仅达16%,原奶的增长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蒙牛和伊利这种大型奶企在21世纪初发现1吨国外奶粉的进口价格在1.5万元左右,1吨奶粉可以做成8吨液态奶,而当时8吨鲜奶的收购价是2.5万元左右。大部分奶商在这时开始减缓从农民手中收购鲜奶,而改为用进口奶粉制造牛奶。这种投机行为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疯狂的市场促销行为以及亢奋的民族情绪,周而复始,变成了蒙牛、伊利增长神话的主要部分。

    在许多地区,奶农卖1公斤奶甚至收入不到2元—这就使得农民用现代方法养好奶牛和出产好奶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到了后来,一些奶农们之所以仍愿意留在这个行业,并不是因为养奶牛赚钱,而是因为能捞到一些国家优惠政策与政府拨款。

编辑  来源: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生意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