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随即就此展开调查。时任花旗集团亚太区副主席兼中国投资银行总裁的任克英,当即成了这一事件的“替罪羊”。6月23日,花旗以任克英及其助手颜庆华“向监管层和公司提供了虚假的信息”为由将二人停职。
但SEC始终未将该调查转为正式调查,而后根据SEC一份9页的文件,任克英被调查的具体原因是她在中国人寿上市如何分派股份时,优先分派了一些股份给个别指定客户。此外,监管层还想了解有关赠与相关个人的酬劳和礼物的一些情况,以及花旗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获得了中国建设银行的承销权。
但是在任克英离开花旗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花旗的投行业务却再也没能重新振作起来。其离开的三个月内,包括上海汽车在内的几个本已几近确定得手的IPO项目相继丢掉。当年,花旗在中国仅拿到一宗IPO业务,获得承销费2000万美金,而UBS(瑞银集团)和高盛这两个竞争对手则从当年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中分享到12亿美金的盛宴。到了2005年,花旗集团在全球市场上挤下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首次获股票承销排名第一,但其中国业务却显得黯淡无光──尤其是在其丢掉建行上市的承销资格后。
据Bloomberg(彭博)的数据显示,2004年花旗集团在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的股票承销额排名就由前一年的第4名跌落至第8名。而在2006年的承销排名中,花旗则彻底跌出前10名。
;
清白得证重出江湖
2006年9月初,SEC终于结束了对任克英的“非正式调查”,称其并无任何违规行为。但是,获得清白证明的代价可谓惨痛,可以说,任克英错过了本应属于她的时刻:三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上市。至此,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大潮暂告回落。
在SEC的调查结束之后,不少投资银行即想“打任克英的主意”,邀请她加盟,发挥她的人脉优势,在中国市场争逐。
2007年2月份,美林公司驻香港发言人RobStewart接受香港《明报》查询时,证实任克英已经加盟美林,她所负责的工作包括重组上市、并购等投资银行业务,将向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及亚洲投资银行业务主席SheldonTrainor汇报。任克英自己亦证实了这一任命,但拒绝予以进一步置评。
据称,是次加盟,对美林中国员工也是一个突发新闻:人们先是猜测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主席刘二飞是如何“搞定”这次空降行动的,继而获知,刘二飞也并非此事的主导者,任克英是由其亚洲投资银行业务主管谢尔登﹒特雷纳直接出面洽谈决定的。虽然没有人怀疑任的到来会危及已在美林供职8年的刘的地位,但中国投行界两名超级明星的共事似乎并不容易。
任克英能否融入美林?只会有两种可能:或者她颠覆美林,或者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