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谷歌根本没想那么多,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只有一次,回头的事回头再说。”王俊煜少言寡语,一副憨直的样子,却从来不缺少主见。高三的他就已经被保送,但他觉得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会留有遗憾,于是便放弃了保送,参加了高考,竟然无意间中了广东省高考状元。又比如,对于大多数选择留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北京户口都是求之不得的,有些人甚至会签类似于“卖身契”一般的合同。对此,王俊煜同样选择了放弃,如果继续留在谷歌,他就可以拿到北京户口。
“我做不出那种事,对我现在根本没什么用,即便再过十年我孩子上学的时候用到了,那玩意儿还指不定会不会存在呢。”
2009年,王俊煜还在谷歌。虽然日子过得安稳体面,但是他觉得自己能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适逢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袭,他开始变得躁动起来。“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只有一次。”这是在王俊煜动摇不定时老上司李开复对他说过的话。
那一年年底,台湾作家龙应台写了一本畅销书《大江大海1949》,书中描述国共内战结束之后某人因几分钟之差而未能登上去往台湾的船。这个故事对王俊煜触动很大。不久后,在2010年4月,王俊煜离开了谷歌,正式进入了创新工场豌豆荚项目。这个在一般人看来重大的人生选择,王俊煜做起来却是相当地轻松随意,他称这只是一个“微小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乐于接受挑战,那么即便在五六年前他错过了Facebook的Offer,还会有LinkedIn的Offer在等着他。”用王俊煜的话说,他只是对政治活学活用,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已。如果把规划划分为短中长期,中间这一环对王俊煜而言始终是个盲区。打个比方,如果问豌豆荚五年内什么样,他可以给出答案;如果问两年内应该做什么,他就说不清楚了。“中间一段我不想去规划得特别仔细,没有用,变数太大。”王俊煜说。
北大元培班前两年是不需要选专业的,让学生自己找兴趣方向,当很多同学早早地计划好方向,并且为之努力的时候,王俊煜修了几门“捣乱”性质的课,做了几件现在看来“玩儿票”性质的事,最后都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比如他曾经为实验班创办了一份周刊,叫做《元培时讯》,从2004年创刊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周一刊,并且已经往新媒体方向转型了,他很有成就感。但他没有选择新闻专业,最终选择了物理专业。
可即便选择了物理专业,王俊煜也并没有想清楚学物理以后做什么。王俊煜更倾向于选择一条“不费脑子”的路,学物理然后出国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于是为了出国打算,他又学起了英语。
王俊煜真正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是从写博客开始的。
他从2004年开始写博客,2006年开始用Facebook,2007年开始用Twitter.他是最早接触到Web2.0、用户体验等新概念的那批人之一。作为“互联网爱好者”,他开始疯狂地写博客,记录自己对互联网的观察和思考,在电脑上做排版、设计,并且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赚一些小钱,比如某个同学要做个网站、某个社团要设计个展板,而这些统统和物理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终,物理专业毕业的王俊煜没有出国,而是进入了谷歌做产品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