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定风险投资是否进入以及渝满天未来的,是渝满天第一家门店的运营数据。2008年5月中旬,位于东城区美术馆附近的样板店开张。按照渝满天的设计稿,新店装修必须达到肯德基、麦当劳水准。60平米的店装做下来,装修和设施一共花费10万左右。做好的样板让加盟店跟进,是渝满天认为最稳妥的发展计划。
渝满天的计划是,第一家样板店将试运营2个星期以测试市场反应,下一步是10家直营店将分批进行改造,速度不能太快,因为渝满天要做的不是开店,而是要检验这种整合经营的现实盈利能力。同时也能降低风险。在朱陆泉为投资忙碌的时候,邓文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门店的分批改造装修项目上。而门店的改造费用无疑是渝满天最大的问题。
邓文忠将旗下的3家太白鸡店改造成渝满天。第一家“渝满天”样板运营稳定后。在邓文忠的张罗下,其他开县老板也振臂呼应。此后的几个月内,北京城内相继开出了14家渝满天。投资协议签定,为保证扩张速度,资金在从8月8号奥运会落幕后铁定到账。8月8号到9月,邓文忠打了不下10次电话催款,资金也迟迟不见到位。外资估计没戏了。不出邓文忠所料,2008年9月中旬,与外方彻底失去联系。
风投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渝满天的加盟计划。每改造一家渝满天,装修改造费用需10万多元。如果在没有风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仍坚持扩张,阻力会相当大——由于不少重庆小吃店自身实力不够,不可能自己来承担这笔改造费用。
让邓文忠没有想到的是,已经开张的渝满天直营店此时也出了问题。因为客源稀少,渝满天王府井店最终只能关门歇业。邓表示,在小吃店的客源中,游客占到了6成以上比例。一旦这一块收入下降,势必直接影响到小吃老板的年终收益。目前,邓文忠手中的3家“渝满天”中,一家关门,另外两家店月营业额平均下来每月最多20万元,没有达到预期水平。邓文忠和谢世洪只能把苦水往肚子能吞。邓文忠当时意识到小吃店的选址和定价策略估计也出了问题,但没想到这么难操作。
一个小吃整合的梦想由此彻底破灭。
小吃难局
有人曾按照市区每平方公里1家、郊区略减的标准判断,目前北京至少拥有1700家“成都小吃”、2000家沙县小吃、1400家桂林米粉。每年总体销售收入至少25亿元。而这些小吃店之间并不存在加盟连锁的关系,只是在一块牌子底下进行个体经营。
西贝莜面村创始人贾国龙谈到,这些小吃家族式管理,无序的竞争压低了价格,物价上涨之后利润就更加微薄,而且没有统一管理,店里卫生环境都达不到要求。不进则退,再不改变以后的生存会更加艰难。
这些小吃店,有着共同的特点,来自相同区域。成都小吃的个体经营者大多来自四川,沙县小吃的经营者则大都是福建人。桂林米粉店做得比较好的人则是广西天等人,店名统一,同样颜色和字体的招牌、相似的装修,餐饮产品多以粉面、盖饭、炒菜为主,人均消费15元左右,可以说是低端餐饮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