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网络通信 » 正文

4G网络是什么你真正了解吗? 是否被忽悠过

2013-12-25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丁傲西   点击:76
关键词: 4G


4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接着忽悠

 

发放三张TD-LTE牌照之后,中国联通不甘示弱,开始在各大城市宣传起自己的4G来。这不没过几天,我就在广播里听到了这样的宣传广告:

“4G来啦,XX联通已经对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率先迈入了4G时代。4G时代到来,XX联通3G用户可平滑过渡4G,无需换卡换号,网速更快,体验更加的精彩,快来各大联通营业厅体验吧!”

“真是神一样的建网速度啊!”,不少人这样感慨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来到一家联通营业厅咨询详细的情况。一问才知道,原来联通所说的4G网络并不是国家发牌的TD-LTE,而是峰值速率42Mbps的WCDMA升级网络(又名HSPA+)。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曾经公开表示,42Mbps的HSPA+网络在很多国家都被当做4G进行宣传,因此联通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就是4G网络。

然而,情况果真如此么?我特意查阅了国际电信联盟(ITU)关于4G的定义,却发现只有LTE-Advanced(包括FDD-LTE 和TD-LTE)和802.16m(Wimax)属于新一代移动通信(4G)国际标准。也就是说,真正的4G标准并不包含HSPA+这一技术。实际上,即使在外国,使用HSPA+作为4G网络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一技术是3G技术的升级,本质上依然属于3G的一部分。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的发言人Bloom更是公开表示:“我认为企业要谨慎,不能误导用户HSPA+代表4G技术。”

从企业宣传的角度上看,联通这样做合情合理。实际上,在ITU没有明确4G标准之前,LTE一直被认为是3.9G(又称准4G)技术。在美国最大的运营商Verizon推出LTE服务的时候(当然是FDD-LTE),为了体现与竞争对手3G网络的区别,Verizon特意使用了4GLTE这样的宣传标识。随着宣传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把LTE当做是4G的代名词。但是严格意义来说,这一宣传是具有误导性的。几年过去了,直到ITU明确了4G标准包含LTE以后,Verizon的宣传才变得名正言顺起来。因此,把42Mbps的HSPA+当做4G技术进行宣传,虽然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样的宣传实际是一种误导。

根据目前的情况,即使是抢先一步的中国移动,也仅仅在全国部分城市进行了TD-LTE试验网络的建设。不久前,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2013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2013年底前中国移动可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提供4G服务,明年年中预计100个城市具备4G商用条件,明年年底基站总数将超过50万。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2014年仅仅是4G网络建设的开始。要想体验到覆盖完善,质优价廉的4G服务,消费者还需等待1-2年的时间。

国际主流?仍旧是忽悠

在TD-LTE牌照发放后,移动开始在包括CCTV在内的各种媒体上宣传自己的4G品牌。在众多的广告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移动4G,国际主流”这样一句广告词。作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G标准,能够成为国际主流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4G忽悠了我们哪些事

根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GSA)最近的一份关于《LTE演进(Evolution to LTE)》的报告,截至2013年8月,全球共有77个国家和地区商用了204张LTE网络,其中20张为TD-LTE商用网络。也就是说,截至2013年8月,TD-LTE商用网络占全球所有LTE商用网络的比例不到10%。而工信部颁发给移动的正是TD-LTE牌照,也就是说,移动选用的4G标准TD-LTE在国际上的份额大概在10%左右。这样的份额如果称作国际主流,实在有些不靠谱。由于工信部只给三大运营商发放了TD-LTE牌照,所以把TD-LTE称作国内主流显然更合适一些。公开宣传是国际主流,只能是自欺欺人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各大运营商的4G宣传,还普遍以忽悠概念为主。在4G网络还没有覆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单纯描述4G的高速度和低价格显然有些脱离实际。

4G忽悠了我们哪些事

说到这里,我看了看电信的4G宣传口号:“美好即将开始”。想用4G?继续等吧!
编辑  来源:网易科技  责任编辑:CNAIDC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