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受贿2300万 目的之一是为贿选院士.现在混在院士堆里的都是些什么人啊?这才是真正的斯文扫地.:面对如此影响院士评选声誉的事件,中科院的回应算是弱爆了,为何不敢理直气壮的说评选是干净的,恐怕心里有鬼啊这样的话,我觉得18岁退休,88岁再领养老金也是可行的,多好啊.尼玛,这就是教授,怪不得张曙光要用钱参选院士,这些人中脑残的越来越多张曙光曾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花了800万却未能如愿,不知道这些钱都送给了哪些人?第一次他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要了200万打点,但以7票落选;后来他又从戈建鸣手中拿走了600万,还是以一票之差失败了.院士根本不是学术拔萃者就能当选的,完全是背后力量的较量.在内地,已找不出任何斯文和纯洁的东西
前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受审时说,他曾索贿2300万元,是因为参评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钱”。消息一出引来公众哗然,参评院士竟然需要花钱?院士评选制度再次成为热点。昨日,晨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中科院多个部门,但未能得到答复。但昨晚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就此发布声明说,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

张曙光玩过的女人
9月10日,张曙光被控受贿4700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庭审中,检方指控张曙光于2005年至2009年间,先后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等人索取钱款共计2300万元。对于这笔钱,张曙光供述表示,索贿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经中科院各学部常委会审议,确认增选初步候选人145位。张曙光位列其中,是中科院技术科学部28个候选人之一,专业为铁道车辆。
据财新《新世纪》2011年12月报道,刘志军上任后中止国内进行10年之久的高铁技术自主研发,包括当时南车研发成功并已投入试验性载客运营的“中华之星”,转而引进国外高铁技术,此举令负责高铁技术引进的张曙光在业内树敌颇多。原本张曙光应该申请工程院院士,但南车国产动车组研制项目的带头人刚好在工程院,张曙光担心他们在投票时带头反对,转而申报科学院院士。
张曙光本人并不作学术研究,为了申报院士,张曙光2007年3月在北京香山一家五星级酒店,组织铁科院、南车四方、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科研机构专家为其写书和申报资料,花2个月时间写3本书。据上述报道,这些吃住费用由国内一家为铁道部做进出口代理商的国企承担。
不过,张曙光那届未能当选。不甘失败的张曙光2009年卷土重来再次申报。这次,张曙光除了组织人又出版3本著作,还专门有企业组建一个团队为其拉票,挨个跑评委,请评选专家去各地出差,参观动车基地的生产活动,介绍高铁技术消化吸收成果。然而,张曙光再次“饮恨”。对于张曙光两次参评失败的原因,有分析称,系有人举报其学术造假。
增选是否存“潜规则”?
目前,张曙光究竟是如何在参评过程中进行“打点”,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但“索贿2300万元为参评院士”的庭审供述,无意中将早就备受关注的院士评选制度,再一次推到舆论的浪尖。参评院士也要花钱?需要花什么钱?院士评选背后有没有猫腻?是索贿借口还是真要花钱?“新华社中国网事”在庭审后连发四问,并希望司法机关就这一线索追踪调查。
在中国,院士是一个备受尊敬的称谓,也是很多学界人士终身奋斗的目标。而除了学术荣誉外,院士还有着很大的利益。当上院士后隐性权力相当大,能够轻易得到许多科研项目。
那么院士增选究竟如何进行?中国科学院在其《院士章程》中对院士增选有明确规定,新院士的产生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先由归口初选部门推荐,然后汇总到中科院,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评审。院士候选人由本学部院士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2/3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为了确保公正,候选人与投票的院士要回避见面。
中科院声明:若查实有人受贿,绝不姑息
昨晚,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就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发布声明。声明说,在其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声明称,中科院一贯坚决反对院士增选过程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院士增选工作中各类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今年是院士增选年,中科院将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严格把握院士增选标准,严格坚持院士评选的独立性和学术性,严格执行增选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增选程序,确保院士增选工作公平公正。
有关院士增选的话题,晨报记者昨天下午10多次致电中科院想求得一个“态度”或“说法”。记者一下午拨打中科院3个机关办事部门多个处室,近20次电话,仅2次接通,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回复。
下午4点,晨报记者打开中科院官网,发现页面布局美观合理,最重要的是机构设置一栏每个链接都能点开,每个部门处室的电话,乃至处长、副处长的姓名一应俱全。
晨报记者首先找到中科院办公厅下机关事务管理处电话,结果打了几次无人接听。没关系,一网站的电话,慢慢打。记者绕过办公厅,直接找负责院士评选的学部工作局综合处。效果不错,拨了三、四次有人接了。工作人员态度不错,但没回答问题,而是转给了科学传播局综合处。打了几次没人接,记者又打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还是没人接。
走投无路,记者直接打了中科院总机。接线员听了听,非常流利地报出“院士工作局”电话。结局又是没人接。定睛一开,总机给的号码就是之前学部工作局综合处的号码。绕了一大圈,改个名字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