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中国智能交通测试体系或两年内建成

2014-10-10   来源:财新网   作者:CNAIDC自动识别网编录   点击:76
摘要:目前该技术被突破,整个系统已通过概念论证、小型测试,接下来需要做几千至1万辆汽车的大规模实验,之后可阶段性地投入实用。
          2014年10月9日,智能交通系统国际会议(IEEE ITS Conference 2014)在青岛举办。上午,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专题报告和现场演示。

项目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毅告诉财新记者,车路协同系统的最关键技术是“通讯”——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存在多种通讯模式,该系统须能提供多模式、自动切换、同时支持车车和车路通信的交互平台。目前该技术被突破,整个系统已通过概念论证、小型测试,接下来需要做几千至1万辆汽车的大规模实验,之后可阶段性地投入实用。

车路协同系统被认为是未来智能交通的重要方向。在青岛演示现场,6辆“智能车”将在“智能道路”上运行,重点展示四大系统:基于车路交互的车辆安全辅助控制、基于车车交互的车辆安全辅助控制、基于车路协同的主动交通协调控制和大规模车路协同系统仿真,以及十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如盲区预警、多车协同换道、交叉口冲突避免、行人非机动车避撞、紧急车辆优先通行、车速引导、车队控制、车队协同通过信号交叉口等。

该系统最大的亮点是三个词:安全、高效和环保。举例来说,任何一辆汽车都和其他车辆、路边设施、信号灯等产生交互,可时时感知路面湿滑状况、周围车速、前方是否有故障车等信息,并且收到计算机提示,如以何种速度行驶,可在下一个路口避开红灯,这样也可减少尾气排放。此外,也有车辆主动避撞等安全措施。

“现在规模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有10家单位,包括7个大学,两所研究院,一所汽车企业。现在的规模就是在10辆汽车、两个路段、一个路口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和演示,这个要达到真正运用,这么小的规模是不够的,美国有个类似的项目,是在3000辆汽车上做测试实验。”张毅说。

张毅估计,如果资金、场地问题能解决,政府和车企提供足够支持,大规模测试体系能在两年内建成。

IEEE ITS Conference每年举办一次,是智能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今年在青岛举行。“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是十二五“863”项目之一,由清华大学等10家单位参与。该项目于2011年9月启动,2014年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编辑  来源:财新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