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快讯 » 正文

央行力挺NFC支付 银联中移动贴钱圈地

2014-04-2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CNAIDC.COM编录   点击:53
摘要:中国移动总部已发文确定4G卡默认要绑定NFC-SIM卡,在NFC手机方面,各终端合作伙伴在2014年6月30日前送测的LTE(4G)高、中、低端产品中,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且该产品应在首次上市时就具备NFC功能,各终端合作伙伴若在其他制式下推出NFC产品,则需在3G制式下也推出同款NFC产品。
关键词: NFC POS机 央行

  中国移动中移支付公司副总经理贺新初近日透露,为普及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终端,每卖一台NFC手机,中国移动总部会给30元的补贴。同时,在移动4G时代,中国移动将加大对NFC的应用投入,中移动总部已发文确定4G卡默认要绑定NFC-SIM卡。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领域,这种大规模贴钱“圈地”的做法并非中国移动首创,此前,中国银联便补贴POS机改造成本。两大巨头争相贴钱圈地NFC移动支付,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央行对NFC的大力支持。

  中移动补贴NFC手机制造商

  中国移动总部已发文确定4G卡默认要绑定NFC-SIM卡,在NFC手机方面,各终端合作伙伴在2014年6月30日前送测的LTE(4G)高、中、低端产品中,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且该产品应在首次上市时就具备NFC功能,各终端合作伙伴若在其他制式下推出NFC产品,则需在3G制式下也推出同款NFC产品。

  贺新初预计,随着NFC终端、SIM卡、受理环境不断成熟,NFC业务将在未来3~4年突破3亿元规模。

  中国移动计划2014年NFC手机产品销售3000万部,按照每部30元的补贴标准,中国移动需要向手机设备制造商补贴9亿元。

  一位支付机构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移动补贴手机制造厂商,以每部补贴30元来看,能覆盖厂商在NFC芯片上的投入成本,促进厂商生产更多型号的支持NFC产品,有利于推广NFC终端使用。

  通过补贴布局NFC手机支付的并不止中国移动一家,此前,中国银联率先在直联收单领域开展了POS非接功能的改造,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改造的终端近300万台,每台补贴在300~500元。

  央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李晓枫主任曾表示,央行将建立我国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方向应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

  补贴或为增加用户黏度

  提起NFC的推广,不得不提及去年6月9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该平台以TSM(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共同推广NFC-SIM移动支付。

  不过,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双方的合作也限于共同推广,并没有具体的利润分配方案,其他运营商也联合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NFC计划。

  对于不同的运营商和银行推出的NFC支付应用,中国银联也持开放的态度,所有银联“闪付”终端都能支持NFC支付。

  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副总经理蒋海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银联作为卡组织,与运营商、运营商的支付公司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银联支持包括NFC-SIM、NFC全终端手机、NFC-SD在内的多种NFC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NFC手机已越来越普及,产业链的互相合作和市场推广是NFC支付推广的关键。”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此次补贴手机制造商目的何在?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推NFC主要还是为了增加用户黏度,降低离网率。

  “中国移动补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用户黏性,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可以针对NFC-SIM卡其他通信专区向银行和其他合作方收取增值服务费。”前述支付机构负责人说。

  据了解,NFC-SIM卡有多块智能卡扇区,包括通信、金融等,这些扇区可以开放给银行、银联等使用,收取运营费,以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作的移动支付平台为例,银联卡下载到中国移动的SIM卡专区,中国移动即可以收取运营费,不过目前双方的合作是免费的。

  对于力推NFC手机支付的各个参与方来说,达成合作或许是个好的选择,不过参与各方尚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编辑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