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以“数据造化 智见未来”为主题的2013中国存储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导谢长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宝国以及赛门铁克公司大中国区技术总监李刚对话DOIT传媒副总编邵海宏,针对大数据如何落地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讨论。

左起为:宁家骏、谢长生、李刚、陈宝国
尽管业界公认信息技术的部署要从业务需求出发,不过,目前热议的大数据似乎不是如此。
陈宝国首先认为,落地就是逐步的应用,现在已经开始。但他随后颇为“不给面子”批评狂热投资基础设施的现象,以及对这种投资的诱导。“在投资上我们还要正确的理解,审视的,谨慎的对待,这个里面我觉得各加央企也好,民企也好,要从自身出发,千万不要被峰会也好,专家也好,被厂家代表也好给忽悠了,切忌,切忌!”他说。
作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商的代表,李刚表示,看似以技术为导向,但技术的突破,十分廉价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实际上降低了大数据落地的门槛。
此外,李刚还提到了人才因素对落地的关键作用。他认为目前既懂得大数据分析机理又懂得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师仍然缺乏。
谢长生也认为,大数据在中国应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他强调,只有建大数据的分析中心,这样大数据才能真正的落地。
宁家骏则认为,要对大数据概念正确理解,并且以应用为核心。
虽然陈宝国从另一个高度提醒用户不要轻易“被忽悠”,但他在此前已经表示,大数据的应用以及现在网络里边知识的获取以及知识的再造,已经成为对无论哪个学科基础研究的一个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核心还是在如何真正做到以业务为导向构建IT,并培养真正的分析团队。
以下为对话摘录:
邵海宏: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四位专家,大数据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落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来讨论一下。
陈宝国:我说完之后可能会引来大家的一些不快。什么叫落地?落地其实是应用,应用起来了就落地了。那么,对于产业也好,技术发展也好,一般来讲有两种动力,一个叫技术驱动,一个叫做需求牵引。但是,反过来两种最代表意义的是什么?技术驱动,比如苹果确实是创新驱动去驱动的应用,苹果肯定不是说需求驱动,肯定是技术驱动,说发展的两架马车。那么,大数据的落地,刚才说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其实我们觉得今天的会有这么多的贵宾来参加就已经表明大数据在中国已经落地了。那么,说大数据已经落地我们就不干事了吗?其实不是,大数据落地是一个点,如果普遍的在我们国内开花落地,还尚有时日。第二个问题,我们说的落地其实也是一个虚词,落地就是逐步的应用,应用是无止境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虽然今天在谈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特别的火,特别的热。但是,反过来看我们的厂家,我们的厂商包括李总,其实他也在煽动大家,你们快做云计算吧,快做云存储吧,赶快做数据中心吧。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在哪儿?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化它的前提的基础就是这种东西能够带来结构化的变化,能够使资源更加集中,能够使效率更加提高。从2012年的数据表象看出来,已经在各级发改委立项的云计算项目已经超过500个,遍布都是云,如果2013年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2012年不知道云就落后了。云本身应该是一个非常集约的东西,有人统计中国有七个云中心已经都应用了,现在有500个云中心。大数据又来做了,到底我们做云计算中心,做大数据中心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用于数据的存储还是在抢地盘?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因为有很多城市,包括说自己是某某某绿色数据的城市,建了大概有几千亩地的云中心,现在已经成为费城,在全国招商也招不到,刚才宁老师也说到,托管,他也想别人都托管到他那儿去,但是现在可能利用率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