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宏:谢谢陈所长。
李刚:我跟陈所长的观点可以说百分之百一致,除了刚才说的我在忽悠大家做云存储,做云计算这一点,可能是我有一点没有表达清楚。但是,我在想呼应一下陈所长的话,就是陈所长刚才一上来讲到一个问题,就是是技术驱动还是应用牵引?这个很关键,这个特别关键。因为大数据来说我不看它最开始原生是怎么来的?就从现在来看,大数据是一个特别特别明显的技术驱动型的一个产品,也就是说,有那种创新的技术,这个技术突破的很厉害,就是说简短讲,从技术上讲,就是用十分十分廉价的IT基础设施,可以去支撑以前不敢想象的数据量,然后在这个数据量上做分析,这是一点技术突破。
陈宝国:这个我得打断你,大数据的代表性是什么?
李刚:比如我们放弃了对高精度的分析结果的要求,把精度可以放低,然后对原数据的比如说质量可以不去再做更多的要求和筛选,这样可以把数据量低一点。第二、用分布式的廉价的计算手段可以对硬件的价格降的很低,之前我们想象1T的存储多少,现在不价格低了,就不要求了。所以,这样的一些技术突破使得大家可以有一个雄心,我是不是可以也做一个大数据。所以,刚才陈所长说的是做什么?我把这些数据都收集到一块,建了一个大数据中心,建了一个大数据系统了,接下来做什么?这才是关键。所以说,有一个说法说未来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说大数据系统搭建的专家、厂商,对中国来说,对整个行业来说最急迫的是大数据分析师,而这个大数据分析师本身是懂得大数据里面的分析机理和理解,第二点很重要是懂得行业。我相信一个医药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师他肯定是对医药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对医疗有很深的了解,最后一个比如说微小金融行业的所谓大数据的分析师它是对微小金融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这样的人才才是未来我们讲大数据落地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到不急于去忽悠,大家买存储吧,建中心吧,可能培养这么一个技术的团队,或者说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才是更为紧迫和优先的。谢谢!
邵海宏:请谢老师预测一下,大数据大概什么时候能真正的落地?
谢长生:大数据在中国应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我觉得要发展,更多的刚才李总说要发展大数据的分析公司,要培养更多的大数据的分析人才,只有在很多人懂得从数据中挖掘价值的时候他对数据的需要才越来越大。我也接触很多政府部门,一些公司,它反正就是把数据中心建起来,买很多存储设备,建全国最大的存储数据中心。想的很好,但是是不是有人把数据放到你这儿来,人家不把数据放进来,你那个就是一个“空城”了,就像搞房地产,建空楼一样,没人住。所以,我觉得大数据真正落地只有建大数据的分析中心,这样大数据才能真正的落地。
宁家骏:前面几位嘉宾说的观点我都非常认同,特别是陈所长站在国家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我们目前,前一阶段,或者我们部分地区对云计算这个产业发展的误区,这个讲的很清楚。但是,我也非常同意前面专家说的,我们现在老说大数据是四个特征,其实我还是说,并不是说所有的数据集完全具备这四个特征才叫大数据,或者还有一个说法,大数据本身起名字,大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不能是它数据量的大就能变成大数据,而更重要还有其他的结构,比如数据结构的复杂,变化速率快,而且它有价值,这个价值是在系数矩阵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个价值我们好像说它是一个原油,但是真正把它变成我们汽车好的原油需要精炼加固的过程。所以,至于说大数据这个东西怎么样落地,我个人觉得我们更多要有对大数据这个概念,这个理念的正确理解,第二要以应用为核心,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也是一个扎扎实实可以做的事情,而且现在应该说在很多行业中间也正在取得一些进展,这个得看到。
我在最后举一个非常小的例子,可能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现在提出了一个叫做“自动型住房”,提出这个之后,恒大老大首先在北京周边推出2000套自助型住房,三天时间有十万家庭在那儿做了详细的登记。所以,我们可以预见恒大的老板有可能是大数据挖掘的方面看到了这样一个市场,他就拿到这样一个很珍贵的数据。所以,大数据的应用只要我们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它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