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29家单位成立"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3-09-03   来源:网易汽车综合   点击:33
摘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积极组织汽车企业和科研院所、移动运营商、软硬件厂商共计29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旨在通过联合各相关行业的力量,协调发展,除推进Telematics应用服务之外,更主要的是促进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工业核心共性技术研发,特别是提高整车性能的共性技术
关键词: 车联网
       为保持与先进国际车联网技术水平同步发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产品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行业亟需的车联网技术规范与标准,促进国内车联网市场繁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积极组织汽车企业和科研院所、移动运营商、软硬件厂商共计29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旨在通过联合各相关行业的力量,协调发展,除推进Telematics应用服务之外,更主要的是促进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工业核心共性技术研发,特别是提高整车性能的共性技术。联盟成立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中机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车联网在近年来备受各行业关注,行业对车联网的定义和内涵均有不同的看法。联盟研究的车联网,具体定义为: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 (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它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基于此原则,“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单位以国内汽车企业为主,在第一批理事单位中,包含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等在内的十六家整车企业,这也是此联盟区别于其他联盟的重要标志之一。

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和专家会员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付于武先生被任命为联盟理事长,葛松林博士为联盟秘书长,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为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秘书处设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推动国家政策的制定,促进车联网与物联网、北斗系统、云计算等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打破汽车行业、通讯行业、交通行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在车联网信息共享、通信数据标准制定、多模式通信协议开发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车联网关键技术突破;牵头制定车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通信技术标准、接口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等,规范车联网技术标准的发展;牵头制定车联网行业规范体系,包括技术、资金、体系认证规范,主导车联网行业的良序发展。

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分别发起了eCoMove、Connected Vehicle、SmartWay等研究项目,涌现了以福特SYNC、通用OnStar、丰田G-book等为代表的车联网服务与应用系统。

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应必将在我国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了技术、市场以及制度等基础,并且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车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整车厂、IT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企业对于车联网的理解还停留在车载信息服务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车联网对于提高车辆安全、经济、排放等性能的巨大潜力。此外,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也制约了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因此,组织和协调汽车整车企业、通信企业和电子设备企业跨行业、多学科领域间的合作,以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形式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汽车技术发展中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的任务。

联盟在成立之初,秘书处将协调各行业的优势力量,以专家委员会会为技术力量支撑,以搭建车联网体系架构,推进统一行业技术规范为主要研究内容,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附件: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

 

序号

单  位

序号

单  位

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6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7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3

东风汽车公司

18

普天新能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

5

重庆长安汽车(微博)股份有限公司

20

吉林大学

6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1

合肥工业大学

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

长安大学

8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

1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6

上海高德软件有限公司

12

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27

上海航盛实业有限公司

1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8

江苏中科天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14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9

上海品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5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编辑  来源:网易汽车综合  责任编辑:CNAIDC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