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二维码?你OUT了!”从地铁广告、火车票、飞机票、快餐店、电影院、电视屏幕到听音乐、买菜、赏花,似乎一夜之间,二维码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即将推出的微信5.0中,“扫一扫”也被提升为“战略级入口”。然而,在二维码风生水起的同时,“一分钟制码”背后的安全隐患,以及“能印刷就能使用”的监管缺失亟待填补。
二维码风生水起
家住山西长治的市民黄刚近日发现,不少公交站牌印上了马赛克似的“公交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查询300多辆公交车的实时信息,掐着点坐公交,免除了不少等车、换乘的烦恼。
500多个汉字或2710个数字,一个二维码能容纳的信息比普通条形码高出几十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对二维码的大力推广,“扫一扫”正在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时尚用语。一扫之下,便可添加微信好友、下载优惠券、浏览网页、视频……“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可能不需要域名了。”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需要注册网址,只需一 个 号码,用二维 码 一扫,所有的服务都可 以 提供。
二维码诈骗案件增多
风生水起的同时,使用二维码导致的话费丢失、隐私外泄等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二维码正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
家住太原市五一路的李女士近日遭遇二维码陷阱。她在一个扫二维码赢优惠券的网站上,扫了一下二维码后手机中了病毒,反而把刚充好的120元话费扫掉了。
太原移动技术人员称,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生成一个二维码并不存在技术门槛,甚至可以实现“一分钟制码”。只要在互联网任意搜索一款“二维码生成器”,然后把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立即就能生成一个迷宫似的二维码图片,整个过程甚至不用1分钟。
金山网络首席执行官傅盛称,在日渐严峻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形势面前,由于用户普遍缺乏防范意识,二维码增加了病毒的传播率。
发布二维码无任何规定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主任杨坚争表示,手机摄像头和二维码识别软件结合,相当于每个手机用户都拥有了一台便携式的读码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作为一项更先进、更有效率的编码方式,二维码将逐步替换现有的条形码。然而,对于二维码的推广存在安全隐患,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山西分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该中心目前只对商品条形码具有监管职能,二维码仍处于“能印刷就能使用”的原始状态。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注册一家二维码企业并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资质,制作、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规定。二维码只是一种信息编码方式,是柳叶刀还是凶器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中。对二维码使用的监管缺失以及行业的低门槛才是其安全隐患的根源。
专家建议,在行业和技术标准出台之前,消费者“扫一扫”时,应尽量先核实该二维码的来源,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来扫描。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亟待加强恶意手机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信誉、认证入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渗透生活方方面面 二维码切莫随便“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