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IPv6时代到来给安防行业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2011-06-10   点击:186
摘要: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特点:IPv6地址长度为128
关键词: IPv6,安防
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特点:

    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
 

    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IPv6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路由器可以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
 

    IPv6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7个,加快报文转发,提高了吞吐量。
 

    提高安全性。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的关键特性。
 

    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这些特点也可以说是IPv6相对IPv4的优势。
 

    IPv6与安防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安防的不断加强,现在不论是在公共场所、企业,还是家庭都有难以数计的安防终端设备。目前CCTV模拟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被灵活的IP数字化监控系统所取代。网络监控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许多行业及一些跨地域大型企业对监控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地的联网监控,而是在原有本地联网监控基础上,要求进行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大联网监控。从去年的北京安防展上就可以看出,安防大联网成为安防智能化,高清化,联网化三大趋势之一。安防行业中IPv6应主要以IP网
 

    络视频监控系统为主,应用IPv6的基础一方面是承载IP视频流的IP网络支持IPv6协议,另一方面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等设备的网络模块需要支持IPv6协议栈。在安防行业内,网络视频监控设备,包括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以及网络视频监控平台软件等产品会率先实现IPv6的应用。
 

    现在是属于互联网时代,IPv6技术还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IPv6必然会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发挥巨大的作用。道理很简单——相对于全球计算机设备的数量而言,“全球的物体”实在是一个无法计数的概念。如果确实像某些预言家说的那样,每一块牛肉、每一颗树木、每一个灯泡都需要联起网来,那么IPv6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
 

    IPv6的优势与安络监控的特点和需求相匹配
 

    目前,许多城市仅监控点总数已经在20万以上,而且仍保持快速增长。依此计算,如果为每个摄像机提供一个IP地址,则至少需要800个以上的IPv4c类地址。高清视频一般占用到10Mbps的带宽,由于采用H.264等压缩格式,只要发生数据包丢失,或者传输不稳定,即可导致监控画面丢失、马赛克、卡壳等现象。传统IPv4网络不具有内在的QoS机制,难以保证端到端的QoS,很多情况下安防监控对网络安全性要求很高。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IPv4协议制定时没有仔细针对安全性进行设计,固有的框架不能支持端到端的安全。
 

    针对这些特点和要求,IPv6的优势就体现出来,表现在以下方面:
 

    (1)128位地址结构提供充足地址空间。摄像机,报警器和各类安防传感器都可以方便地获取IP地址接入安防监控网络中。
 

    (2)增加溜标签功能有利于支持QoS。流由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流标签决定,IP层必须以相关方式对待它们。
 

    (3)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支持端到端安全。IPSec是IPv6协议的一部分,任何部署的节点必须能够支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验证性。
 

    (4)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方便感知设备接入。即插即用使摄像机、报警器和各类安防传感器都可以方便接入安防监控物联网中。
 

    (5)支持移动特性,有利于移动监控。移动IPv6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安防监控无处不在。
 

    但是IPv6在网络的监控领域的应用程度不够,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运营商/平台商级别的支持,需要在硬件设备上、通信协议上奠定基础工作,全面兼容IPv6,我们有理由相信IPv4的应用不会迅速止步,因而解决兼容等问题势在必行,但是IPv6是大趋势,它的普及终会成为事实。

编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