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银行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为此,文章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国内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一度出现少有的融资难的困境,甚至出现因高利贷、资金链断裂而致中小企业主频频“跑路”的事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财务、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更加突出。但由于中小企业存在先天信用缺陷,贷款审查困难重重,因此为了降低经营面临的风险,银行最终选择更为谨慎的放贷或者干脆拒绝放贷。
有报告显示,当下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严重,其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但是据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拒绝率高达50%以上。仅有15%中小企业能从银行借到钱,超过半数依赖民间借贷。
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0%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税收,并解决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
在中国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主导的金融体制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银行业,既包括现在正规的各大银行,也包括我们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最终还是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但是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而顾虑重重,银行贷款须经层层审批,且期限大多3至12月,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短、急、快的特点,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获得贷款时,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无形中都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三、信用体系建设模式
首先应该由相关部门确立征信标准,使各地区的征信系统可与全国征信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为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中小企业信息库应包含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经营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包括欠税、还款、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其他信用信息。在系统功能定位上,可提供批量筛选、自定义企业名目查询、报表统计分析等,与全国征信系统在功能上形成互补。
其次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利用企业信用记录,对企业的综合信用度评出若干不同等级,为政府部门监督、银行放贷、社会中介担保组织和投资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最后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信用等级评估,将各个中小企业按照信用等四类: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设立黑名单制度,将不守信用企业在各类媒介中曝光,加强新闻媒体监督,使企业不敢失信。
四、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
通过信用体系可以了解企业相关基本信息和融资信息,为信贷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和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