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到做产品经理的基因问题。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拥有自己去做的产品的个人基因,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比如,不用论坛、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区的产品不合适;不用360客户端的同学做客户端也不合适;不爱好旅游的同学也别做旅游产品;没有小孩的别做亲子产品;没有退休父母的同学,也别做老年人的产品;不爱摄影、不玩单反的同学,别做相册产品;不爱AV,不收藏种子的同学,别做海量存储产品;没有上班一台机器,下班一台机器的同学,也别设计云存储产品。
这里描述的一个道理:自挠其痒(scratchyourownitch)。做得产品才有感觉,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优劣势,才会用自己的产品,才会和用户打成片获得反馈。运营&设计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招运营的同学一定会看看他的微博帐号。
创业也有个基因的问题,这个是我失败后学会的。我理解呢,创业者分为这样几种:搞纯IT的(学校的,大公司出来的,产品技术同学);传统领域的(媒体、金融、房地产之类的);搞运营的(大公司BD、运营、市场、之前小公司创业的许多人也是),不一定全。
搞纯IT的,想法容易过于简单,对市场和用户太乐观。能每做出叫好的产品,但是很难叫座。非常冲动,有个简单的想法就出来干,也有可能成大事,比如Facebook的马克。
搞传统的,想法很直接,有资源,做东西离钱很近。做得东西大部分被人鄙视,但是能够很滋润的发小财。非常现实,东西也很简单实用,比如大部分的淘宝店主。
搞运营的,想法比较复杂,对于市场和用户反馈比较正面。比较难做出产品来,折腾很久才让人知道它到底是啥。这些人许多都是某个行业的骨灰级玩家,有丰富的资源,很容易折腾出各种论坛、组织平台出来,线下搞得风生水起,来钱很慢。
Founder是什么人,直接决定着他的创业基因,所以需要比较互补的Co-Founder来弥补(性格弥补之类的是另外个话题了)。搞IT的+搞运营的,可能能够做出一款稳扎稳打的产品,比如豆瓣,也可能是个很不靠谱的产品;搞IT的+搞传统的,能够做一个比较刚需的产品,比如京东;搞运营的+搞传统的,能够做出一款很好的产业附属产品,比如大谷;如果三个方面都不错,那就非常好了,比如微博就是这样个产品(比较专业的产品和设计,很强的媒体和名人背景,超强的运营)。
6,产品
最后说说产品吧,社交用户和社交关系的垂直化商业挖掘,目前是一个不太明朗的话题,不如百度那么好应用在垂直领域(比如mp3搜索,图片视频搜索)。Facebook也尝试过许多垂直东西,社交商业、社交旅游等,都不是很成功,人人也做经纬、风车,也都死掉了。原因很简单,Socialgraph在某个领域就变成了个InterestGraph,或者LocalInterestGraph,产品重新建立Graph的难度很大。搜索呢不存在这个Graph问题,是垂直化特性满足。
垂直化的应用,游戏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它兼顾Social和Interest两个属性,又抛弃了Local的特点。类似的领域,我觉得还有社会热点、明星八卦、读书、听歌、电影。新浪微博、豆瓣把握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