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无我”和伟大
陈年还是尝试在强烈的个人趣味和组织的“无我”之间,寻找一条路径。他谨慎地将凡客的意识形态赋予自己的精神特质。
在进入卓越之前,陈年几乎是带着本能的虚荣捍卫着一个个思想家、作家的价值。陈年记得,有一次自己特意去买了一本介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书,只为了看自己喜欢的几位思想家的名字是否在列,“我很在乎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是不是在那个谱系里面。”
也是在卓越网,陈年第一次体验到金钱和数字的正面的力量。陈年大学肄业时,正值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前夕,整个社会都在等待被资本的无限度的流动性所唤醒。后来确立的“扩大再生产”经济转型,则直接让陈年这代人接触到了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的力量。在陈年去卓越之前,作为书评周刊的主编的月薪不过是五千块左右,而当时新兴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月薪普遍在七八千左右。在陈年的描述里,资本切实地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燃料,而且不带任何情绪,很平等。
在面临组织及其背后的庞大资本时,陈年发现了自我的虚幻:“我的观点是,人是记忆。第一,你是记忆的组成;第二,你每天的记忆都在受各种信息和程序的影响,每天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
35岁时,陈年确信自己通过写《归去来》处理好了生与死的关系。“我觉得把自己的生命或者自我,溶解到无我,肯定是正确的。我今天没那么大的自我,这不是投降或者妥协,而是说你在时间的长河里都是微不足道的”。
2007年底,在凡客上线前夕,陈年确定了凡客的品牌内涵:“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平凡的过客。”而在这之前不久,他似乎抛弃了原先在卓越时期还残存的、文人的理想主义:“什么叫卓越?卓越个头啊。”
凡客的投资人雷军看到,中国正处在大众消费升级的起跑阶段,犹如GAP、Levis在美国的诞生满足了中产阶级对高质量低价产品的需求,凡客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在增长转型期间的一种精神力量”。而创始人陈年的文艺情怀,则被证明是赋予凡客独特气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许知远也看到凡客和陈年模仿“苹果”的野心——“凡客体就是抄Dr.Martin嘛,‘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好/我单身/我收集沙子/我看弗洛伊德/我穿Dr.Martens’…它满足了这代年轻人对个性的需求。凡客是大众社会兴起的重要推动力、受益者和组成部分。”
但在社会发展的大势面前,陈年保守地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选择者的角色。比如,当凡客体流行前,当“凡客体”的广告文案成为一个火暴的营销事件之前,凡客收到了40多家广告公司的应标文案。两天的时间里,陈年在台下一言不发地听完这40多份文案,当团队最终遴选出三个方案时,陈年形容自己所做的,“不过是那么一个挑选”。
似乎,只有王珞丹这个代言人,不是陈年自己定的。据说,在定下韩寒之后,凡客负责品牌营销的副总裁杨芳(现已离职)认为仍然需要一个女代言人作搭配,她提出了王珞丹,而陈年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因为演《奋斗》而走红的年轻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