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分析今年前四个月的成果,有的人完成得好得不得了,有的人差得很远。过去的话,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发奖金,立刻就发,第二天就发……但今年我选择,先分析这些数据(成绩单)背后的原因,因为数字背后肯定是有主观意识的。数字一旦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劣势都能看到。”陈年说。
“现在开会,就是数据中心在那展示数据。比如说某个事业部增长了10%,但整个公司增长13%,那个事业部的人就坐那很严肃很沉重,那根本就不说话了,那都是鞭子。比公司增长快的事业部负责人心情不一样,还拼命检讨呢。”他看起来显得挺满意。
这和此前的中高层会议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位业已离职的凡客中层回忆,每次去香山召开中高层管理大会,大家按照部门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每个小节的讨论过后,小组里的人会轮流发言总结。而陈年会拿着与会名单,一个个辨认发言对象。中层们如临大敌地发现,陈年会按着发言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决定可能的奖惩。那个时候,除了20多位助理总裁级别以上的高层,陈年还不认识其中大部分的中层管理者。
数据中心成立之后,最直接的表现是,陈年开始很少和人“谈心”,也拒绝接受那些不带数据的报告、自我批评,在他看来数据最冷静地反映了真实业绩。之前,他“上瘾”地每天看“新用户增长、销售额、老用户重复购买率”这三个数据。但现在,他知道自己迷恋这些令人乐观的数据,也是一种软弱,同时他也开始关注毛利率、库存等更能反映公司真实运转的数据。
因为这些数据,有些“同事瞬间被拿下”,有些人来找他求情,两句话没说完就“哗”地哭开了,但也无能为力。换作以前,他一定会心软,原来准备好的批评马上变成安慰。
“我逻辑很好。现在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说‘让我们回到逻辑层面讨论’的人。”陈年说。“我会说,弄明白(数据)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就是透明化。”
“成王败寇,刘项原来不读书。我现在就是寻找价值最大化”。
陈年对“数据”和“人情”的态度,也反映在他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的回答中。
“凡客的文化会不会做一些调整?1万多人的公司大家还在成王败寇,会不会有问题?”记者问。
“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个问题,我认为任何一个公司,最后的激励体制,永远改不了。”陈年回答,“这个我们就不要理论化地讨论了,因为其实最后赤裸裸的都是这样。”
3.亲、疏
直到现在,在凡客内部仍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陈年在公司内部作重要讲话时不得脱稿。即使有时候,在重要场合,他甚至也会严肃地按着讲稿念:“xxx(某位竞争对手)很二”,讲稿是他之前亲自写好的。陈年相信,只有讲稿才能保证发言时的逻辑和表达是正常的,不会失控。
在《归去来》里,“母亲”给从高中辍学的“王平平”写信:“感觉最突出的是你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对自己的一切处理得都很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