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冯小刚的“贺岁片”、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中央电视台每年守岁文艺大餐,QQ走进人的生活,成为“一类人”的酷好,并深刻改变着他们的交流、交友、休闲、娱乐方式,整整影响一代中国青少年。就像马化腾说的那样“所谓的玩,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用户为什么会喜欢他,是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尝试”。正是这种用心执着和专注,马化腾抓住“玩”背后的商机,成功实现“玩也是生产力”的网络事业,将腾讯打造成3亿人的聊天品牌。
QQ是这样炼成的
有人说: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神话,而是缺少实现神话的思想和行动。诚然,和张瑞敏的海尔、宗庆后的娃哈哈等传统企业不同,马化腾开发的产品最大受益者首先是自己,马化腾的成功更得益于敏锐的IT市场触觉以及创意经济的超常发挥,就像马化腾说的“腾讯的成功是一连串偶然机会的集合,靠的是在探索路上,善于接招”。的确,沿着马化腾的创业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腾讯公司成功背后的艰难、坚定、胆识和谋略。
执着而坚持到底的精神。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当时他只不过是深圳IT行业里不起眼的小门小户,运作资本就是马化腾和几个小伙子的全部积蓄。没有核心产品,什么都做,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从诞生到发展壮大,陆续遇到资金短缺、技术不完善的困扰。当刚露面的时候,用户越来越多,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只能偷偷地将负载转移到别人的服务器上,同时从技术上优化自己的服务器程序,使得它的容量变得更大。
技术完善后,资金又有问题。QQ在“生”下来没几个月后的2000年,整个IT行业低迷,腾讯一度养不起这个刚出世不久的“孩子”。为了公司能生存下去,马化腾起了把QQ卖掉的念头,但阴差阳错,和几家公司的谈判都因价格谈不拢而作罢。
无奈,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可找银行未成,找国内投资商也没戏。最后,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有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皇天不负有心人,马化腾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为QQ注入220万美元的投资,使这个几乎要“夭折”的孩子有了继续成长的“养分”。可以说,没有当初马化腾的执着坚持,就没有今日的辉煌壮大。当初IT行业做类似QQ产品的公司不只一家,但坚持下来的却只有腾讯的马化腾。
精准的产品定位。腾讯将QQ定位在16-30岁的消费群,这个年龄段的人思维最活跃,最能接受新鲜事物,观念最超前并引领时尚潮流,是最“要玩”的一群人。同时,他们又处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激烈竞争环境的最前沿,不是忙碌于学业的学子,就是疲惫于职场的职业人,学习和工作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朋友稀缺、沟通倦怠、心灵困顿、娱乐单调成为这类人的通病和共识。而QQ则以操作的便捷性,休闲的新颖性成为他们释放心灵、休憩娱乐的空间和平台。在QQ的“王国”里,你可以抒发内心隐蔽观点、思想、情感,实现现实生活中所不能。
QQ正谙合了目标消费者的心态、心理,使得他们成为腾讯的忠实用户。
专注所长,做精、做细核心产品。一个小小的聊天工具是不能建造出一个“网络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