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规模商家,太小没钱,太大了也用不着我;
商家的IT水平、互联网程度如何?
根本不用管这些;
你的营销能做到精准么?
绝对精准没有意义,差不多就行;
你做得过点评么?
我服务的商户,点评都看不上,太小;反过来说他们不愿意上点评,会把自己的原有业务直接冲垮;
你的营销效果可以被量化么?
我是这些商家唯一的渠道,增量全是我的;
还有最重要的,你万一败了,房子怎么办?
这个还没考虑过……”
从老A的话语中我大致猜到了他在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养微博大号”。他的3个大号加在一起有30万左右的上海本地真实粉丝,他平均每周会给1-2家上海本地餐馆做线上的营销;营销内容就是图片+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就是他和他老婆去这个餐馆试吃的照片。一次活动的收费是4000块。
老A还说:“你看那帮天天吵吵O2O的,都是大忽悠。你问我的那些问题其实是那些想着上来就做平台的纯互联网项目才会担心的,我们这种‘小本生意’上来就是挣钱的,O2O这东西本就没有绝对的好坏原则,只有适用与否。比如你说的那些什么IT水平、数据量化、精准营销,我合作那些商家都不大,他们没有其他的线上营销渠道,活动后的客户增量完全就是我的,我现在已经好几个商户是回头客了。现在这个时点没什么资源的小公司,想吃下一个完整的大行业太难了,就餐饮这条线全国性质的平台性企业的早期机会早没了,我们只能做的是细分城市的深挖。”
我最后又问了一个庸俗到不能再庸俗的问题:“你怎么做大?”
老A戏谑的笑了笑,说道:“我现在兼职做,一个城市一个月做得好有3万的收入,成本除了人力基本没有;我准备再开北京和深圳,争取4-5个月后三个城市月收入10万左右,净利怎么也有5万,你投资那些公司有几个比我挣得多的?”
听到这,我把头深深的埋了下去……
结语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比较集中的在看O2O领域的创业项目,对项目的评判其实更多来自于一些固有的标准,例如团队构成是否有懂线下的人、线下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效果的可量化性、佣金比率、潜在市场份额、用户的线上消费习惯、消费频次等等;这本身其其实没有什么不对,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用了一些过分严苛的目标去衡量一个远远没有成熟的细分领域。
其实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上面所列举的各种衡量标准的权重应该非常低,甚至可以几乎忽略不计。这事情正如同样在探索线下餐饮O2O业务的到家美食会CEO孙浩先生所说:“O2O的生意只有是否适用,没有固定的好坏;同一业务的O2O形态会随着时间和用户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