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意经 » 创业中心 » 创业故事 » 正文

垃圾变T恤 90后学生的环保创业路

2012-10-11   来源:www.cnaidc.com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CNAIDC   点击:537

    这个时候,民间多种形式的自发参与显得尤为可贵。

    黄骏杰的团队,服务对象全部面向学生群体,“如果能够拓展社会渠道,争取获得大企业提供仓储、设备方面的支持,这群年轻人就可以不用这么艰难。”王华礼觉得,其实硬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和行动。“先培养分类的意识,带动社会企业回收垃圾的热情。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让社会企业在回收过程中受益。”

    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穿着简单的T恤,谈及未来的愿望,黄骏杰憨厚一笑:“当然希望我们的公司能继续运营下去,目前,最盼望我们能够扭转亏损局面,早日租到一间有热水器的房子。”

    他山之石

    台湾:NGO推动垃圾回收精细化

    台湾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50%,高回收率得益于民间组织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瓶瓶罐罐,一三五七”,这是台湾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八字诀”,“瓶瓶罐罐”即是玻璃(瓶)、塑料(瓶)、铁(罐)、铝(罐):“一三五七”分别是衣物、3C(电子产品)、五金产品、其他(厨余)。一般情况下,台湾居民会事先在家中就将垃圾进行分类,出门时根据具体类型就将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佛教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首先倡导并推进垃圾分类,其他民间团体纷纷加入。台湾地方政府介入后,向民间组织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同时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2007年,王华礼曾赴台湾考察垃圾分类。他认为,台湾的成功在于政府很好地借助、鼓励和发挥了民间组织的力量。慈济在台湾建立了5200多家环保站,对垃圾进行回收、分类与循环利用。资源回收赚来的钱,用于国际国内赈灾。环保站还能发挥环保教育功能,发动社区家庭主妇、退休人员投身环保事业。目前慈济的环保志工达到8万人,涉及各个层次。白天在环保站的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而在“夜晚环保”的时间,主力则是下班后的中青年,主要从事装卸车、开卡车等比较繁重的工作。

    在今年7月份深圳举办的首届全国慈善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上,慈济基金会深圳分会的义工们展示了一批面料柔软的T恤衫,它们的“前身”是塑料瓶,是聚乙烯抽丝合成的。这种材料吸水性比布料弱,咖啡、可乐等有色饮料沾上后,如果迅速擦拭,不会产生污渍。

编辑  来源:www.cnaidc.com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生意经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