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聚氰胺事件也造成了另外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牛奶散户很难管理,他们决定关闭掉所有牛数少于100头的牧场。“政府的思路是更好地控制,中国只剩下两家大的奶企,总比有很多奶企更利于监管。”一个曾经报道三聚氰胺事件的记者说。但这导致很多依赖这种牧场的小型的当地优质奶制品品牌纷纷消失了。从某种意义上看,蒙牛与伊利对乳业垄断的地位更加不可被撼动了。
一种大而激进的思路重新控制了牛奶行业。为了响应国家的要求,各奶业巨头们立刻加入了万头牧场的建设行列,蒙牛旗下的“现代牧业”成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现代牧业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2011年,现代牧业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四五千万元的支持。
但在短时间内完全管理好几十万头牛本身的饲养、牧场建设、兽医培训以及饲料种植使得蒙牛、伊利这样的大型牛奶企业手忙脚乱。2011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蒙牛眉山工厂一个批次的牛奶被查出严重致癌物黄曲霉素含量超标,蒙牛的股价在三日内暴跌20%—黄曲霉素一般源自饲料霉变,特别是青贮玉米、商品玉米等水分较高的饲料。黄曲霉素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对牛奶的信心再次大跌,蒙牛自己承认,它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销量在那段时间里因此而下滑了60%。
这类对大型奶企来说灾难性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看有助于匡正人们的牛奶消费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人开始寻找离自己家更近,营养价值更高,也更安全的那些区域奶商。
与中国人熟知的成功人士形象非常不同,邵祈的言行举止看起来过于保守,丝毫没有那种昂扬、疯狂、企图吞噬一切再摧毁自己的冲动—而在一个新兴市场里,这些极端刚烈的品质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商人的成功要素。邵祈的一言一行冷静节制,几乎看不到任何戏剧性的部分,当他事无巨细地向人介绍自己如何做牛奶时,你会觉得他有些无趣。比起其他人喜欢谈论如何让一年销售额翻一倍的想法,这也太没煽动性了。
但当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或者当那些典型的中国成功商人接二连三地出问题时,你又会觉得邵的缓慢和谨慎中蕴含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邵祈的办公室里有两个西方著名的公牛形象,它们被摆放在立式空调与办公桌两个显著的位置,一个是华尔街牛的模型,一个是兰博基尼的模型,后者的标志是一头健壮的公牛,准备冲向前去。他正前方的墙上挂着一幅欧洲印象派时期的画作复制品,描述了河边一群穿着讲究的贵族在聚会的场景。所有这些都代表了一种西化精英的趣味,这符合他在过去的经历。
作为一个畜牧行业的从业者,邵祈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人大部分是乡镇干部、地方企业家与农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他买了一本《画说中国》以及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但他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这里面讲了些什么—这两本书迄今还搁在他的办公室里。
在几周前,邵祈留起了胡须—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蓄须的习惯。这是因为有一次他和一位李旗庄镇的干部中午喝酒,回来之后,半醉地跌倒在了办公室前的楼梯上。秘书把他送进了三河市下面的一个镇医院,他在那里接受了缝针手术。但这个手术做的并不彻底,“现在还有一块小石头在伤口里”,邵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说。为了避免刮胡刀引起感染,他干脆从此留起了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