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五道口枣糕王,肯定会诧异于这个场景:凛冽的寒风中,排起一条数十人的长队,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马路上,阻断了整条人行道,不时有人跺跺脚、裹裹身上的冬衣。玻璃窗那头的姑娘冲着外头眼巴巴的客人抛去一句简短的安慰:“下一笼,五分钟。”
枣糕王属于河南人陈立。他的简介是,年过40,纯技术出身,做过工人、修过电器、卖过烟酒小吃,来京20年,语速飞快,基督徒,接起电话就急着挂电话。
他的这家小店拥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复制能力—短短三年,北京冒出了近两百家枣糕店,80%是枣糕王的加盟店。在五道口这片永远夹杂着年轻的荷尔蒙和沧桑的历史感的土地上,陈立走的是什么路数,让自己小店门前总是人流如织?
从修电器到枣糕王
陈立还记得那个高中毕业来北京闯荡的自己。
1988年9月,陈立来到现在“鸟巢”旁边的长城机械厂,一门心思学技术讨生活。他还记得当年流行反装机,他在长城机械厂做了半年多车洗包膜和电气焊之后,顺利地成了一名技术工,并从1990年起,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出差生涯。
1993年,他决定出来单干,于是开始学家电维修,在五道口开了自己的家电维修小店。当年,他的小陈家电维修店对面还是大片老居民区,如今已变身为华清嘉园。那时,老居民区低廉的租金让他和这间小店一起,相安无事地生活了10年,一直到2003年。
“到2003年,对面居民区拆了,电器价格也在下降。买电器便宜了,维修费也就上不去了,加上电器售后服务也都上去了,我才把这个老本行改了。”陈立回忆。他说甚至到现在都有附近的老人给他打电话,惦记着他是做家电维修的小陈。
2003年到2009年,陈立经历了漫长的过渡期。他的小店做过烟酒,也做过煎饼小吃。久久鸭、面包、点心、南瓜糕、绿豆糕,他试了个遍,好在做什么也都有市场,于是也就不好不赖地维持下来。
下一个转折点是2009年,五道口城铁开通以后,人流量剧增,房租也成倍地往上窜。小生意已经不可能养活这个小店,于是他还得逼着自己转型。之后是大家已经看到的故事。他的枣糕王这年开张了,开张头一个月客人们就三三两两地排队,三个月之后开始排起了十几人的长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陈立一开口就像在给加盟者讲课,一秒钟都不耽误。采访的末尾,他毫不含糊地在电话那头说:“五道口这儿,从1992年底到现在,我都能给你说上它的变迁。包括周围老结构、老环境,哪怕玉米地、小学、医院、居民区、现在没有的小道、主干道、红绿灯,一些消失的地方,哪些是新盖的、新增加的建筑,都不用翻资料,这些都在我脑子里。”
我希望能再跟他多聊聊五道口,他却匆匆忙忙地要挂电话,似乎手头永远都有活儿让他转不过身:“跟你一聊就40分钟,我实在有事。”
开枣糕店的这3年,陈立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送孩子上学,7点多去店里安排事务。之后是讲课、进货、煮枣发酵,一天四趟送货到店里—这些大致是白天需要做完的事。晚上需要准备第二天上午的事务,伺候完孩子10点多再去店里结账,到家11点多,盘完账夜里12点到1点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