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鹏飞走进令人眼花缭乱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发现卖孔明灯的店只有三四家。这个发现让他颇感意外。回到家,他又开始上网查询,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境资源三个平台都没有人卖孔明灯,但用谷歌搜索,国外却有人在求购孔明灯。
刘鹏飞分析,这种“新、奇、特”产品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很适合他去做。首先是做的厂家不多,竞争不激烈,行业不成熟;其次是利润高,投资不大,做起来又简单;最后是国外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做外单肯定赚钱最快,因为以“柜”为单位的走货,比小单内销批发更有效率。
只用了两天,他就认定孔明灯是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跟老板说了“拜拜”。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起了专卖孔明灯的网店。由于手头存货不多,他多数时候都是等客户下单后,才到市场上采购、发货。一个月下来,他竟然赚了3000多元。初尝甜头的刘鹏飞,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紧接着,一个大单从天而降:一家温州的贸易公司有意把一笔20万元的业务交给他,但这家公司提出想现场考察一下刘鹏飞的“公司”。
这可把刘鹏飞急坏了,因为他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他住的出租屋,由一个位于6楼的洗手间改造而成,月租600元。刘鹏飞四处打听,找到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和一座小厂房,临时租用一天,想在温州客户到访时“演一出戏”。
几天后,客户如约而至,刘鹏飞却突然后悔了。他觉得这样欺骗对方,不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则,而且说不定中间就会露馅。于是他鼓起勇气,把自己的“阴谋”向客户和盘托出,不料客户不仅没有拂袖而去,反而深受感动,认为他如此诚实,值得相信。
孔明灯的生产难度并不大,刘鹏飞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这笔业务,净赚了10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7年10月,刘鹏飞在老家江西成立了以生产孔明灯为主的飞天灯具厂。销售在义乌、生产在江西,全家老小一起动手,每天最多生产500只。
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需求。
2008年12月,飞天灯具厂完成400万只孔明灯的销售量,销售额达20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孔明灯龙头企业。
“有了项目就赶紧做,这叫‘先把帽子扔过墙’。”刘鹏飞说。
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孔明灯大王”,刘鹏飞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鸡蛋放进不同的筐里
如果你以为刘鹏飞会满足于这份成功,那就错了。在他看来,孔明灯只是为他打开了创业的一扇门,门后的“无限风光在险峰”,才是他更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