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广自己的知名度,潘军敏常常去各大商场拜访专柜的负责人,发发传单、送一些小礼物。专柜也很帮忙,有客人需要修改就介绍到“一针一线”。渐渐地,潘军敏有了很多回头客,几次修改下来,客人们发现这里的手艺还不错,于是更为复杂的单子也接踵而来。
2005年,“一针一线”发展到10家店,已经有商场慕名找到潘军敏,邀请他去开店。每进驻一家新开张的百货商场,在别的合作者都向商场索要地理位置更好的铺面时,潘军敏却要求把偏僻一些的位置分给“一针一线”。以往的经验告诉他,新商场在铺面出租率还不高时给出的好位置最后都会让给别的专柜,因为“商场讲究平均效益”。
每件衣服都是个案
真诚的态度和纯熟的技巧,让“一针一线”的名气迅速扩大。一天清晨,潘军敏正好在淮海路的店内值班,商场还未开门,他就接到一个女孩垂头丧气的电话,预约了加急件。当女孩把衣服送来时,潘军敏发现这是一件PU皮的夹克衫,材料并不珍贵,但衣服却被横着撕成了两半。买一件新衣并不比修补它的价格贵多少,潘军敏试图劝告女孩放弃修补的打算,但女孩子却抱着衣服嘤嘤地哭了起来。原来这件衣服是她买给男友的生日礼物,只因负气争吵和抢夺,竟把夹克一分为二。女孩说这件衣服对自己很重要,无论花多少钱也一定要修补好。
潘军敏和服装厂有着长期合作,确定夹克的修补后,店长立刻和工厂联系,寻找相似甚至相同的皮料,再用专业设备,例如三角针,还原了夹克原本的式样,甚至连走线的方式也同夹克原本的样子没有丝毫差别。女孩取走订单,几个月后,当她再次出现在“一针一线”时,她笑靥如花,身旁挽着的男孩正穿着那件夹克衫。
潘军敏说这样的案例自己碰到过很多,物质的丰富,让人们摆脱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旧习惯。许多客人从欧洲买回来的衣服,因为袖子太长,还未下水就送来店里修改,几乎每一个都是个案,送来的既有“洞多得像是被机关枪打过”的羊绒衫,也有装在专门定制的木盒里的皮草。大多数顾客把衣服送来都是为了修改得更合体、更好看,也有很多其实是为了弥补一份情感。就像那件一分为二的夹克衫,满身是洞的羊绒衫,修补的价格已足以让客人们去买一件新衣,客人们修补的坚持里,情感占据了很大部分。
对于这种修改幅度大、工艺比较复杂的“慢单”,店长和师傅们往往需要和顾客反复讨论之后才会动手,修改过程中可能还要顾客过去试穿。有时连那些不起眼的辅料也可能成为难题,例如一件西装,改完之后还需补一粒纽扣,但是这种纽扣花纹特殊,市面上找不到替代品。潘军敏只能去纽扣厂定制,最后从8000粒里挑出8粒,把西服的袖扣全部换掉才算过关。
寻找新商机
每天下午1点到6点,是“一针一线”最忙的时刻,接单取件有时要排十几分钟的队。为了提高效率,潘军敏找到软件公司,要他们替“一针一线”设计一套订单流程软件,让顾客可以在线查看自己衣服修改的进度,自己也能明确一件衣服经过哪些师傅的手,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