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正面临一个更大的创业潮。在奥运会之后,中国开始融入全世界,成为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创业的地区之一。有一句话是“乱世出英雄”。这一次的潮流应该是国际化的潮流。
“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世界著名的创业大师拉里。法雷尔曾经如此预言。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创业与创新在这一时刻显得格外有意义。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上周末,2008全球创业周中国站闭幕式在清华大学举行。闭幕式之前,举办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创新与创业之变”的研讨会。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与创业,在今天这个时刻特别需要关注,因为全球经济危机也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政府已经出台了十条4万亿投资救市的方案,但是就我的理解,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靠制度:即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这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把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增长方式、集约的经济发展模式。旧体制留存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些东西都妨碍有才能的人把自己的才能放到创造性活动中去。
此时,我们特别强调要给予有才能的人发挥创新潜力的空间。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升原有的产业:转型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企业的提升,原有的企业提升了,可能对于大量的制造业来说就是一个服务化的问题。在原有的制造业里要加大价值链研发、设计、新产品开发、品牌、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活动的比重,实现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
另外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具有知识含量的服务业,即所谓现代服务业。一些现代产业里现代服务的内容也很少,比如ICT产业,在世界的结构是软件和服务为主;而中国的ICT产业正好倒过来,是以硬件为主,这使得它的附加值很低、盈利性很差,赚卖硬苦力的钱。
此外,就是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选取那些附加值高的、价值链长的产业。我们完全有可能发展起我们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的产业。我认为,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是最有可能性的,因为我们有世界第一大的市场,世界最强的制造能力,加上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最近十年也有很大提高,又碰上全世界ICT产业正在面临新的突破。
虽然现在我们努力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但是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将在结构调整中被淘汰,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做减法,还要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