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变,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市场不应再是一个孤立、无序的市场;中国的企业也不应缺少理性发展动机;中国的企业家更不能疏于管理、疲于应付。面对挑战与机遇,尽快实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已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新的契机。
合同法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在这里仅就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严格来说,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还应包括合同缔约过失责任和履行协助义务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不涉及这个方面的内容。
合同有多种形式,我们强调合同应以书面的形式签订。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它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其次,避免双方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再次,预防合作方对业务员的职务行为不予认可。
有人说:中国经济是赖帐经济。这话虽说有些片面,但也道出了我国经济的现状。我国企业饱受拖欠之苦,客户欠款不还,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大量呆帐、坏帐不断产生。信用危机已使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成倍地增加,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经营效益低下,甚至陷入无以为纪的困境。
我国企业改革在触及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等基本问题同时,更为现实或紧迫的问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转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中,建立以信用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程合同管理机制,重塑企业管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些企业合同的签订之后经常会走到以下一些误区。
由销售部门完全承担收帐职责为对付居高不下的不良债务,企业开始建立责任制,由销售部门完全承担收帐责任。这种体制改变了应收帐款无人管理的状况,在实践中却往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拖欠风险。业务人员的目标和能力在于销售而不在于收款。
许多业务人员在销售激励机制下,盲目签约放帐,而事后由于考虑客户可能失去的风险,收帐力度又不够,虽然销售额上去了,却往往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呆帐、坏帐损失。如果业务员与客户内外勾结,公司的利益更难以得到保障。
由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收帐。财务部门控制信用销售和收帐,这种模式虽然加强了应收帐款的专门管理,但由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情况和交易背景,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这样就造成要么控制过严,公司销售额下降;要么失去控制,拖欠仍会大量发生。销售和财务“两张皮”的情况仍未得到解决。
造成应收帐款管理失误的根源在于企业管理机制的落后。参照国内外成熟的管理理论和经验,我们发现,企业必须增加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形成一套合理的经营管理机制,如图所示。只有增加风险管理职能,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协同的、专业化的管理机制,才会改变传统管理工作中相互脱节、相互冲突,缺少整体规划和协调的状况,真正在销售与财务之间建起一座桥梁。
建立以信用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程合同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以合同管理为基础,以信用和风险管理职能的增加,带动企业各个基础管理环节的改进和协调,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有效方法。平梵老师认为企业全程合同管理,应从四个方面的基本制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