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思科公司专门针对移动办公现状开展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员工进行移动办公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常见现象。有32%的企业员工在一天的工作中依靠至少一种以上的移动设备。越来越畅通的3G、WiFi无线网络和无处不在的云端服务让他们在家里、酒店甚至火车、汽车上就方便地高效办公,没有地域限制,时间由自己把握,完全没有以前不在办公室就无法工作的限制。
据IDC预测,至2015年,亚太区将有8亿员工实现移动办公。Gartner最新发表的报告预测,全球大约一半的企业将在2017年之前启用BYOD(自带设备)计划并且不再向员工提供计算设备。
“我们的每张桌子下面都有插座,也提供多个WiFi网络。”辛子相告诉《商业价值》。为了迎合这股移动办公需求,漫咖啡的桌子都很大,椅子也都柔软舒适。“星巴克的桌子太小了,你放一杯水,再放一台电脑,就发现非常局促,很担心会把水打翻。”
是个好生意吗?
尽管咖啡馆正热,却并非每家都是一个好生意。
“只靠卖咖啡的店,第一年就倒闭的占60%~70%”,大猫转述他从咖啡机供应商那里得到的数据。独立咖啡店需要从国内的咖啡机供应商处采购咖啡机,然而据供应商介绍,在卖出咖啡机后的一年时间里,有很多人都来联系要求帮忙出售二手机器。
“鱼眼儿能生存下来其实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其中有运气的成分在,因为当时三里屯Village给了比较优惠的租金价格。”然而今年租金上涨到鱼眼儿无法承担的地步,所以不得不于不久前搬迁到对面租金更低的三里屯SOHO。即便这样,据大猫介绍,这几年鱼眼儿也没有挣到什么钱,只能保证不赔不赚。
专注细分市场的创业咖啡馆情况也不乐观。动点科技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地的近20家创业咖啡馆进行报道,这些咖啡大多数在2011年底、2012年初开业,但除了广州贝塔微微盈利外,其他咖啡馆均未盈利。
各地也屡屡出现咖啡馆倒闭的报道。厦门目前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数量远超2000家,已经成为国内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与此同时,厦门咖啡馆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还不超过三成。
而在青岛,统计显示,2012年有300家咖啡馆,但其中10家咖啡店有8家在亏损,每年有一成会倒闭。
辛子相认为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在美国,早餐去星巴克点个三明治再点杯咖啡,过几个小时在办公室里又想喝了,就跟中国的火锅一样,吃了还想吃,特别上瘾。韩国也好,中国也好,还没到美国那种上瘾到一天不喝咖啡都不行的那种程度。”
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店,每天靠量大取胜。据报道,星巴克在济南的第一家店曾经创下一天销售3000杯咖啡的纪录,这对其他任何一家咖啡馆而言都是不可想象和企及的。
对大多数咖啡馆来说,单纯靠卖咖啡远远不够。
漫咖啡的扩张速度惊人,甚至被有些人称为一种“现象”。一家投资200万的店,据辛子相说2年内就能收回成本,而其利润率则高达30%~40%,这比星巴克的9.5%要高出一大截。这一切其实很简单,在漫咖啡,卖的最好的产品不是咖啡,而是巧克力松饼。一份松饼38元,价格比咖啡高,成本却比咖啡要低很多。
“其实漫咖啡更像一家餐馆,一天三餐包括下午茶都可以在里面解决,为什么还叫咖啡馆,不如干脆叫餐厅?因为咖啡是一种定价标签,这也要感谢星巴克,让一杯咖啡30元钱的价格被中国人接受。既然这样,如果我开咖啡馆,咖啡卖30元,食物就可以卖到五六十元,这种Arpu值是非常高的。”王江一语道破。作为外送咖啡服务“连咖啡”的投资人,他对咖啡行业颇有研究。
庄崧冽则是在经营雕刻时光的过程中发现这一点。他在《时光捕手》中写道,“刚开始店里几乎没有食物,后来发现吃的东西才比较赚钱,才开始慢慢地丰富菜单。”现在,雕刻时光除咖啡外,还有沙拉、三明治、比萨等各种吃食。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什么食物都适合在咖啡馆里卖。漫咖啡售卖的主要是华夫饼、甜品和韩式汉堡,并不售卖米饭。庄崧冽也曾一度坚持不卖米饭。他认为,“新鲜、健康、少加工”是咖啡馆食物应当具备的标准。漫咖啡则直接采用开放式厨房,所有的食物制作过程都是透明可看的。
“中国人买东西总会想,这是不是新鲜的?会不会是昨天的东西今天拿来卖?所以我们干脆就全部现场制作。”辛子相说这是他的经营秘诀。
在不同形态的咖啡馆背后,是对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深刻体察,和在商业驱动下做出的各种尝试。无论如何,结果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走进咖啡馆,端起这杯带有深刻文化烙印的褐色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