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贺家的裤子比别人家卖得更好的秘籍,在于他请到了两名优秀的裁床师傅。在距离制衣厂10分钟距离的另一间昏暗的小屋子里,两个工人正在用电剪裁大批不同尺码的裤料。设计好的新款服装会有纸质的裁片,不同尺码会有一套不同的裁片。裁床师傅会比照着裁片,电子剪刀几秒钟就可以剪裁出厚厚一叠“衣料”,车工将这些衣料“拼接”起来,成衣就初步完成了。
此后成衣再经过水洗定型、熨烫包装,就可以批量流向终端市场了。“服装裁剪就好像房子的地基,裁剪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衣服的版型,衣服加工可以下订单给工厂,但是裁床师傅一定要是自己人。”老贺说,他对自己的裤子保持了长期的自信源自于此。
如果一个款式在市场上卖得好,档主们会马上定下布料和辅料,联系更多的制衣厂加入赶工,成本会更低,批发价格会更便宜,在档口“爆款”会更“爆”。
下午4点刚过,东门服装批发市场一天的“战役”接近尾声,过道的灯一盏盏关闭,档口的卷帘门拉闸声此起彼伏,档主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十几分钟后,批发市场好似进入“沉睡”状态,忽然安静下来,过道中昏暗的灯光下,除了捆绑衣服的布条和破烂的塑料袋外,空空如也。
退伍军人、东门小档主老贺:四年如一日凌晨一点前赶到档口
老贺的黑色诺基亚手机已用了快5年了,四周都已磨得发白。许多人都用上的智能手机,他丝毫不为所动,“手机对我来说就两个功能,接客户电话和短信,我也没时间微博、微信和上网”。除了国内的批发客,他还有新加坡和英国的大批发客户。
很多时候,他顾不上招呼批发档口拿货的服装店老板,而是不停接听外地客户打来的电话,埋头记录发货的款式型号、尺码、颜色和数量。东门商圈内也因为服装批发形成了成熟的物流体系,国内的打包客最快次日就能拿到货物,因为与档主相熟,他们甚至连货款都无需提前支付。
老贺退伍军人出身,他的作息时间如从军时一样的严谨:凌晨零时起床,1点赶到新白马档口,早10点离开去布料市场或工厂,下午5点回家和收档的老婆一边做饭一边讨论当天的生意,傍晚7点冲凉睡觉。
上午10点,老贺等老婆来到档口,便从衣服堆中拿出一双皮鞋和一件浅色衬衫,换下拖鞋和浸满汗水的T恤离开。老贺没有请小工,夜晚和白天与老婆轮流看档。深夜的新白马服装市场内,八成都是男性档主,到早上他们的老婆会来换班。
请一个小工每月要多支出四五千元,很多档主都是老板和老板娘亲自上阵。虽说“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对于服装批发市场的这些夫妻档来说,太知道互相的不易了。
老贺来深圳十多年了,开有制衣小工厂,靠给客户加工订单维持生计。2008年,制衣生意实在难以维持,他决定转型,来到新白马服装市场租下一个铺头,自产自销。刚开始没有客源,常常一个通宵一件衣服都没有卖出去。
他傍晚小睡后通宵看档,白天在厂里管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