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多中国企业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在此过程中仍需相当数量的资本投入。比起简单的“裸捐”或“半裸捐”,平衡企业自身发展与慈善事业,让企业的慈善之路更具可持续性,可能更加契合企业目前的现实语境。
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中国尚未形成理性成熟的慈善文化土壤。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慈善的传统,“乐善好施”自古便与中国乡绅商贾相连。可是现如今,中国企业家不仅要面对不捐或少捐便等于“为富不仁”的道德压力,且时常还要完成政府“摊派”的慈善任务,这种尴尬与无奈的身份处境,让不少人有苦难言。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借慈善之名谋求利益交换,获得远远超出捐赠数额的企业行为,在中国亦不鲜见。
更关键的是,中国慈善立法与规范的滞后,使得长效顺畅的公益运行机制难以成型,民间慈善机构运行尤为艰难。“逢灾必捐,无灾不捐”的公益浪潮,并不能取代细水长流的常态化民间慈善。李连杰“壹基金”在大陆寻求独立合法身份的艰难便为明证。这一点,也是历经数百年发展,业已形成一套有效慈善制度体系的西方国家所忽略的中国现实。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慈善是“劝”不出来的,也是“捐”不出来的。在富豪晚宴上,最终捐了多少银子其实并不重要,透过此次“巴比”之行所引发的对于中国慈善体制环境的关注与讨论、对于慈善资金如何常态有效运转的思考,或许更有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