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 » 动物识别 » 正文

监控海底生物难 海底世界给生物装上RFID

2011-01-21   来源:CN自动识别网   作者: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点击:244
摘要:新加坡海底世界为了让游客能够搞清楚他们究竟看的是什么鱼,在2007年将馆内20多条鱼植入RFID标签,观光客面前设置了一个触控式萤幕。当某只被标记过的鱼游过装有感应器的展示窗前,这个萤幕将会把它们的种类、水族馆为它起的名字、鱼儿的特征、习性和原产地等讯息显示出来。
    2008年8月法国西北部的牡蛎大量死亡,造成高达上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贝类产业受到重创,法国当局努力“缉凶”,目前,牡蛎死亡原因仍众说纷纭。对这些海底或微小的生物在监控上有一定困难,不过,现在应用RFID技术来观测生物的生理现象,是一项农业与生物专家的新利器。RFID是一个英文词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新加坡的水底世界是著名的观光景点,这个号称有东南亚最大的水槽,馆内有超过2500只海底生物,种类多达250种以上。观光客在面对众多海底生物往往必需对照馆方标示,不过,即使看了标示,还是不清楚该生物特性,因为往往回头时,该生物已游走。

    新加坡海底世界为了让游客能够搞清楚他们究竟看的是什么鱼,在2007年将馆内20多条鱼植入RFID标签,观光客面前设置了一个触控式萤幕。当某只被标记过的鱼游过装有感应器的展示窗前,这个萤幕将会把它们的种类、水族馆为它起的名字、鱼儿的特征、习性和原产地等讯息显示出来。 

    新加坡海底世界总经理郭明添说:“在现阶段只为‘活化石’展厅内的鱼儿植入无线射频识别器,不过从长远看,海底世界也可能会把这类识别器植入所有鱼儿的体内。”种原保存与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农渔畜业政策与研究的趋势,研究选种育种,不仅为了更好地提供民生之需,而且能保存优良种原和遗传资源,预防丧失物种遗传多样性。 

    然而,鱼种数量庞大,种鱼生态纪录耗费人力的同时,易发生错误,仅靠眼睛判别鱼体上的标识也会发生误判,将活体鱼捞起对鱼体的伤害更无法预测,再者,资料纪录不易保存,所以应用RFID技术进行监控与追踪,并配合水文资料等信息,可建构完整、谨慎之种原库管理作业,与传统记录相比安全、省事、省力。 

    不过,RFID应用于水体时,易受潮湿环境影响。当RFID标签内的资料损毁时,资料备分的问题仍待解决,此外,RFID在发射器、读取器、编码器与天线等初期投资费用也较高。
编辑  来源:CN自动识别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案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推荐图文
推荐案例
点击排行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