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中国楼宇自动化市场分析和技术展望报告

2014-10-24   来源:千家网   作者:CNAIDC自动识别网编录   点击:25
摘要:  中国楼宇自动化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据IHS《2013年中国楼宇自动化设备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楼宇自动化设备市场2012年的市场规模为1.8亿美金(约合1
关键词: 楼宇自动化

  中国楼宇自动化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据IHS《2013年中国楼宇自动化设备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楼宇自动化设备市场2012年的市场规模为1.8亿美金(约合11.5亿人民币),此后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预计2017年总体市场规模会达到3.4亿美金(约21.7合人民币)。

  楼宇自动化行业在中国市场已经近二十年的发展,但仍不能算作一个成熟的市场。我们参照楼宇安防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成熟市场,产品的技术创新会较多元丰富,系统的成熟度和使用率会较高,也会不断涌现新的市场参与者。但从楼宇自动化行业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明显不足,所以笔者认为该行业仍处于上升准备期。

  系统使用率和效用较低

  目前,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简称BAS)并没有被充分使用,仅使用了最基本的设备定时开关、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功能,只有极少数系统使用了数据分析、预测、配置优化的功能。与欧美市场比较,楼宇自动化系统设计和安装在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占比更高,而后期的运营维护占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

  系统建设的投资者和使用者分离。导致投资者在系统设计初期为降低成本,减少设备的控制点、简化系统;系统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果一个空气处理系统在香港设有30个设备点,在中国同样的系统可能就只有10个设备点。系统不能提供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操作人员也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比较,中国楼宇系统化系统的使用率很低,后期对系统的服务和支持也严重不足;

  对于日常操作人员培训不足。不能有效运作相对复杂的楼宇自动化系统,系统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最终导致,相对其他楼宇弱电系统(如消防系统、灯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客户不满意度更高;

  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虽然现在政府已经颁发了很多指导意见,也推出了绿色建筑相关项目,但大多是半自愿、非强制性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已经有硬性规定,既有建筑(指定规模以上的)的制冷中心都要在2020年前达到指定的能效等级(0.58KW/RT)。而且所有新建筑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建设;

  中国投资者一直都有重硬件,轻软件和服务的习惯,这一点在其他安防系统的建设和运用中都可以发现。

  笔者认为以上四点都制约了中国楼宇自动化行业的进一步快速的发展,致使行业在最近几年都会处于快速上升期前的准备阶段。若要有更长足的发展,获得市场和用户更多的青睐,需要多方的努力。设备供应商和系统安装商着力于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和可用性、提高用户的体验,政府相关部门推出更完善的行业标准或验收标准,终端用户应更多考虑整个建筑楼宇以及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周期的良好运作,而不只为了建筑评级等短期利益。

  市场竞争结构未来几年会相对稳定

  中国楼宇自动化设备市场相对其他弱电产品市场而言,集中度非常高,排名前十的设备供应商的销售额占到2012年总体市场份额的74.8%,其中仅有两家本土企业。据IHS估算,楼宇制动化控制器的供应商在中国就不超过40家。因该市场并非政策驱动型市场,终端用户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所以,目前市场中跨国品牌居多,且多集中在中高端项目上,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IHS将该市场设备供应商划分为以下四类。

  1、以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著称的跨国企业

  他们都是多元化高科技和制造企业,通过不同的产品及业务组合来拉动楼宇自动化业务在大型项目上的应用。同时,这些跨国企业一般拥有工程施工资质,也可以带动设备业务的发展。

  2、专注于楼宇自动化设备制造的外资供应商

  该类型的企业专注于研发和提供高品质的楼宇自动化设备,在海内外都有比较好的口碑。他们通常会针对特殊重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但这类企业一般在中国没有施工资质。在中国市场上,一般将其划分为第二梯队的品牌。

  3、在弱电或工业自化领域有较强产品研发和项目施工能力的中国本土企业

  楼宇自动化设备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是在其已有产品线上的延伸和扩充。目前,虽然这类企业在弱电或工业自动化领域都有较强的表现,但在楼宇自动化领域尚缺乏品牌影响力,这也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4、没有完整的楼宇自动化设备产品线的中国本土企业

  这类企业大部分只提供技术门槛略低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这些产品也会供应到工业自动化领域。

  因中国该市场规模相对不大,增速也较稳定,以及外资企业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年内,该市场结构将保持稳定,对业外资金不会形成大的吸引力。

编辑  来源:千家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