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听喋喋不休的推销员的唠叨,因为电子公告板上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信息;可以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是被动地等着电视台播放;孩子需要零花钱,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账5美元……
以上场景是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中对未来的几个预测。如今,这些所谓的“未来”早已走进现实。而比尔·盖茨本人更是花费数亿美元把他的湖畔豪宅改造成了全球最着名的未来之家。
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各种家用电器可以按照喜好,随意调节室内温度、灯光、音响,而通过智能住宅系统,在路上他就可以遥控家中的一切。事实上,《未来之路》发布近20年后,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将远比比尔·盖茨耗巨资打造的家要炫要酷。
人类的好奇心不断推动着社会进步。正是因为有着对未来的好奇和幻想,市场上才会不断推出像《钢铁侠》、《终结者》、《人工智能》这样超炫超酷的影视作品。而这些影视剧中看似未来的家庭场景,因为工程师的努力正变得触手可及:
机器人各司其职参与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清洁地板、擦玻璃、除草、做饭、擦地板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不用主人操心;即便远在千里也能通过智能手机一键操作家里的各种电器、实时查看家里的情况;影像产品与家居完全融合,餐桌、墙面、镜子在开启投影产品后便成了一块屏幕,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各种逼真的电影、演出及比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物联网技术给传统智能家居带来了全新的产业机会,一些全球优秀企业纷纷涉足物联网智能家居行业。在这个市场,各种势力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智能家居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以谷歌为代表的平台企业,似乎是一个集大成者,它们为智能家居在搭建最底层最基本的框架;以索尼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电子企业渴望依赖智能家居热潮重新回到20年前的辉煌;以iRobot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则更为超前地诠释了解放劳动后的人类社会生活;以极路由为代表的创新企业一方面折射出了智能家居入口的重要,另一方面,也使得该领域成为继智能移动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市场之后的另一大创业热点;而设计和产业则让科技和家居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也让科技的面目更加平易近人。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核心,而家庭所涉及的产品线更广泛,家电、互联网、家居设计等企业的共同参与,让智能家居市场比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市场的竞争更为复杂。对于正在发生的未来,谁能把家庭内的资源最有效地整合、构建完善的生态,谁就能成为10亿家庭最受欢迎的“客人”。
【买个机器人吧】
达茜是个初长成的可爱女孩,她爸爸记录了她很多的成长时刻,其中有个场景让爸爸印象深刻:
达茜两岁时,一次吃早餐不小心把麦片掉地上却不去捡。爸爸见后教育她:“达茜,这个习惯不好哦,东西掉地上了应该捡起来。” 达茜想都没想回答:“爸爸,不用担心,机器人会捡起来的。”爸爸听后无奈地笑着耸耸肩。
就像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美的情景剧《机器娃娃》里,小男孩杰米和他的机器人妹妹维姬一样,达茜的成长也一直由各种机器人陪伴着。这一切,只因她有一个了不起的爸爸——科林·安格尔。
1990年,曾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任职于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安格尔,和两位前同事、机器人专家海伦·格雷纳、罗德尼·布鲁克斯共同创办了机器人公司iRobot公司,目前安格尔担任iRobo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位。
自从进入机器人产业,安格尔就会经常把研制出来的产品带回家试用,这些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擦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厨房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达茜和TA们相处地很好,还给它们一一取了名字。
智能家居风潮袭来,机器人成为重要的代表。不久的将来,《阿拉蕾》、《绝对男友》等影视剧中的人类和机器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场景就会出现在普通人的世界里,达茜一家不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了吗?
走进寻常百姓
安格尔第一次知道机器人是通过1977年卢卡斯电影公司推出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那一年,安格尔10岁,刚好处在一个爱幻想爱做梦的年纪。
“小时候,我所想象的机器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差不多。”安格尔回忆,“它们应该和人类在外形上一样,有手有腿,会行走,会说话。” 从《星球大战》开始,安格尔就痴迷于机器人,这种痴迷随着年岁的增长几乎变成了学习和工作的全部。
高中毕业后,安格尔考入全球高科技及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系,后又在该校修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安格尔的硕士论文项目——六腿自主行走机器人Genghis现被陈列于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国家航空和科学博物馆。
iRobot早期发展阶段,安格尔和他的团队在学术及公共事业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安格尔与其团队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计了行为控制探测器从而促成1997年“漫游者”火星探测计划。因其巨大贡献,安格尔及其团队赢得了NASA颁发的团队成就奖,而他个人的名字也被刻在了美国宇航局展出的“勇气号”火星车上。此外,iRobot公司PackBot机器人还被用于9·11世贸中心恐怖袭击搜救工作。
“坦白讲,如果把已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与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以及我所想象的完美机器人相比,确实有点失望,它们应该更炫、更先进。”安格尔坦言,“但机器人理念从开始到现在仅仅50多年,发展到今天,整个机器人的产业非常成功,现实生活中机器人发挥的用途已经非常广阔。”
事实上,在机器人学术界颇受尊敬的同时,安格尔想的更多——怎样将机器人的产业模式与关系延伸到商业用途?怎样将可运用于商业和学术公共用途的机器人引进大众消费市场?
人类第一台试验性机器人诞生在1972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iRobot首批家居服务型机器人开始用于测试。“不过,测试的结果不太理想。”安格尔遗憾地表示。
安格尔解释:“机器人产业,尤其是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投入特别大。要走向大众消费市场需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成本控制,成本太高,投入市场没人能够负担得起,也会让产业停滞不前。”
所以,安格尔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制造工厂”中国。2002年,iRobot开始和中国工厂接触,探讨家用机器人生产问题。他认为,电影中超炫、超酷的机器人在目前产业阶段并不适合走进寻常百姓家,能生产让消费者买得起的机器人才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
无名氏的责任
“R2-D2”、“C-3PO”是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的代号,“01号”是日本电视剧《绝对男友》帅气机器人的代号,“K1”是中国电影《机器侠》中一个为爱牺牲的机器人的代号。往往,它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
“和影视作品中描绘的一样,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时期——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现实工作,这个产业面临最大的阻碍就是质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价格的下降,机器人,特别是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已成为智能家庭的主导。”安格尔强调。
按照应用范围和用途的不同,家用机器人有不同类型,可以分为清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不动机器人、移动助理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等。
在清洁机器人方面,全球最出名的是iRobot的Roomba;2003年,索尼推出了娱乐机器人ORIO,ORIO可以漫步、跳舞,甚至指挥一个小型乐队;上海世博会上头戴厨师帽的大明星“爱可”可以烹饪24道中华料理;孩子们和科技迷梦寐以求的“类人机器人”可以和人类交流并具备学习能力,索尼的QRIO、富士通的HOAP2和本田的ASIMO都已具备这种能力。
安格尔一直在努力平衡机器人生产成本与市场的接受能力。自2002年推出后,iRobot已在全球范围内出售了1200万台搭载高级人工智能系统iAdapt技术的扫地机器人Roomba。
在安格尔看来,理想化的自动化扫地机器人Roomba并不需要人类太多操心,每当人类看到地面时,地面已经被它自动清理得特别干净。这意味着,目前的机器人只要集中精力完成好它自己的功能就算非常理想化了:
Roomba扫地机器人能专业地完成扫地工作、Verro水池清洁机器人能高效地清洗水池、Dirt Dog商店清扫机器人能快速清扫商场、Scooba地板清洗机器人能替人类很好地完成地板清洗就已经是非常重要和了不起的成就了。
所以,你可以大胆想象这么一副画面:每天你在“C1号”播放的音乐声中被轻声唤醒,厨房里“H2号”正在帮你做好你最喜欢的三明治,“G8号”在衣帽间根据天气情况及当天出席的场所为你准备出行的衣物,在你吃早餐时“P3号”为你汇报一天的日程安排,Q4号等着你出门后整理并打扫清洁房间,K6已在屋外草坪热火朝天地割草了。
这不就是好莱坞2004年电影《机械公敌》描述的未来世界吗?机器人随处可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进行着烹饪、保安、销售等复杂工作。看来,这样的未来已经不远了。
“实用是家居服务型机器人的关键。” 作为一名机器人专家,安格尔对机器人的普及充满了信心,“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5年之后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一台机器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放弃怀疑,去接受它们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家庭控制中心
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四季第二集,男主角谢尔顿因为担心自己身体太脆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以防受感染和发生意外,并研制了一台“机器人谢尔顿”,通过电脑操纵“谢尔顿机器人”的行动,无论在家或办公室都由“机器人谢尔顿”代替。
听上去是不是很酷?其实,这种“视频通话”机器人已经投产并上市——iRobot 推出的Ava500机器人可在室内“自驾驶”地图导航,并自动避开障碍物,与人视频对话。
“作为物联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机器人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由物联网带来的整个技术革新过程中。”安格尔表示。
所以,在推动机器人革新方面,iRobot并非一人打江山:iRobot与Clorox、波音、思科等多家国际化大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合作伙伴的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向市场推出机器人解决方案。2012年iRobot联合In Touch Health公司推出了远程医疗机器人,2013年iRobot牵手思科共同研制远程终端呈现机器人Ava500。
至于智能家居,安格尔认为未来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图景:一种是可直接与主系统进行对话,开展智能家居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则是可以直接和一个中控机器人进行交流,这个机器人就如同仆人,由它发出指令进行所有家庭维护、控制、处理等。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图景,那就是机器人将成为整个家庭智能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安格尔强调,“家庭智能化涵盖了无数细节,是一项特别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如果能够通过一个总控机器人进行直接对话,它就好像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于人类身边的家庭成员,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智能家居生活方式。”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化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开放性平台及生态系统被广泛提及,而更多的像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把它们的产品渗入到平台上。安格尔表示,未来iRobot也将积极参与开放性平台及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安格尔继续介绍:“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平台,它拥有很好的导航、位置路线识别、动态确认等技术。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第三方开发者开发针对机器人的应用程序,就像为苹果iPhone、安卓手机研发应用程序一样。”
就整个机器人平台来说,安格尔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方面。例如,在管家类机器人平台上,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让管家类机器人帮助我们完善智能化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内容,比如控制Roomba、联系朋友进行即时交流、整理玩具等。
虽然,iRobot的各类产品已在全球售出数千万台,但无论是机器人产业还是机器人参与到智能家居都还处于初期的阶段。不过,每当看到被邀请到公司参观的孩子们开心地与机器人互动,安格尔和同事们都仿佛看到了这项事业的前景。
“和达茜一样,下一代孩子是伴随着机器人成长的一代,我经常想象着他们和机器人之间的交互以及机器人对他们生活会带来的影响。”安格尔最后表示。
那么,未来会不会出现像电影《终结者》中人类与机器人大战呢?
“我们人类太担心了,从目前来看,人机大战肯定不会发生。”安格尔笑着说,“我们首先要解决是如何利用机器人协助我们的生活,并更好地控制它们,很好地发挥它的优势。请记住,它们也只是一种工具。”
【平台之战】
当一个又一个盒子和各种路由器占领了人们的客厅之后,智能家居从概念一点点走向了真实的生活。只不过,在人们盘算购买下一个智能家居产品之前,一场来自多方力量的智能家居的平台之战早已箭在弦上。每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公司的关注点不尽相同,选择硬件切入的Google和苹果,希望以此可以给开发者群体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硬件公司提供标准接口,而腾讯、百度之类的公司是想从微信这样的强粘性应用层面切入。无论何种方式,这一场平台之战不可避免。
还记得2014年年初被Google收购的Nest吗?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系出名门,是iPod的设计师Tony Fadell的手笔。Nest是个利用传感器、运算法则、机器学习和云计算的智能恒温器,可以从人类行为中获得灵感制定个性化的冷热日程表,从而实现为用户省钱和节约能源的目的。这个听起来神奇使用起来却很简单的产品,能够让90%的人在30分钟内完成安装。当然,这在电力等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除了有经济意义之外,还有环保绿色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支持IOS和安卓系统,你可以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APP上设置它。
Google收购Nest的用心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布局。Larry Page发表声明称:“Nest的创始人Tony Fadell和Matt Rogers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团队,我们非常期待他们加入Google大家庭。我们期待给更多国家的家居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帮助他们实现梦想。”与极客味道十足的Google Glass相比,Nest的实用性和设计感显然更有苹果范儿。这样一个“拳头”级别的产品有望令谷歌撬开智能家居的市场。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Nest在被收购之前已经和美国一些能源公司展开了合作,而该产品面向的市场除了家庭之外,还有餐馆、办公建筑和商场等场所。这意味着这个产品所要撬动的是一个互联网与传统融合的行业。
而Nest更早之前便宣布开放第三方API接口,更是展现了智能家居垂直产业链需求的本质。人们可以看到,这条产业链条可以细分为平台运营商、方案集成商、终端设备商、基础传感器供应商等几个部分。而对平台的追求,正是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切口。Google将自己定位为“整合全球范围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而这正是平台的基本之意。
这样的智能家居平台谋略也出现在苹果公司。有趣的是,苹果也选择了温控器,由苹果的智能家居合作伙伴霍尼韦尔(Honeywell)推出的Lyric,被认为模仿Nest。从功能上看,两者的区别不大,但是实现的路径却有所差异。Lyric依靠智能手机中的定位功能来判断家中是否有人,而Nest则通过传感器。
产品设计思路的不同,根源来自苹果和Google两者的战略不同。苹果仍将iPhone和iPad视作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这可以从Homekit中可见一斑。当然了,最新发布的Made For iPhone (MFi)标准已经完成,预计有大量的硬件加入。谁说Google不是同样的思路呢?Google早在2011年就有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计划Android@Home,从Nest来看,Google的思路是智能硬件成为控制中心,即产品本身即是核心和平台。这样的思路,很像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们正在争夺的路由器。毫无疑问,一个承载无人汽车、Google glass等炫酷产品的安卓平台,会给人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会买Google的“账”。三星就提出了“脱Google化”,提出“构建压倒性的产品竞争力+开放性生态界”的智能平台战略。三星希望借助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视机和电冰箱等硬件竞争力为基础来提高初期智能家居平台市场的占有率。三星电子社长(媒体解决中心负责人)洪元杓面对媒体表示:“迄今为止,三星电子虽然在移动机械上追求多元化OS战略,但在智能家居平台项目中自身开发的‘Tizen’可能会成为一个基础”。显然,三星计划通过与第三方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进军包括家庭能源、家庭接入安全和医疗保健等领域。
智能家居平台显然是各巨头各显神通之地。而腾讯借助微信显然开启了另一种切入方式。害你每天不停刷手机屏的微信,不要再晒朋友圈了。你可以在智能家居中用它玩得更有逼格一点。
忘带钥匙的尴尬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不过如果把你的门改造一下,就可以用微信进门了。设置一张只有你知道的图案,扫一下开门,感觉是不是很酷?当然,要是你连手机都忘带了,就帮不了你了。这样的应用还可以在应答对讲门上,将户外摄像头门铃与手机绑定,一旦有人按门铃,微信就会实时提醒,并开启视频对话。那个装在墙上的对讲机就可以下岗了。如果你觉得这些离你的生活有点距离,那么用微信控制电视、空调等家电已经是现实了。
腾讯携手创维和iCNTV推出了微信电视,只要将电视和“中国互联网电视”的微信服务号绑定之后即可实现语音搜索、高级搜索、高清影院、一键收藏、微信照片电视看、一键服务、微遥控器、远程点播、微信支付等等应用。除了微信电视以外,微信空调也是微信在智能家居领域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腾讯与海尔联合推出的微信空调中,只要关注“海尔智能空调”的公众账号,并绑定家中的智能空调就可以实现微信操控。通过微信人们可以将手机变成空调遥控器方便操作空调。用户不仅能完成开关指令,还可通过用语音、文字输入等方式调节空调,比如说“开机”,空调打开了。和原来按键遥控的方式相比,用微信控制更像和家中的空调进行一次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