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楼宇对讲系统的美好未来正在到来

2014-06-25   来源:新浪网   作者:中国自动识别网收录   点击:35
摘要:楼宇对讲的市场蓬勃也让楼宇对讲的技术日新月异。纵观楼宇对讲发展史,楼宇对讲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呈三大主流趋势
   楼宇对讲的发展经历了从黑白道彩色,从非可视到可视等的变化,伴随这现代化小区建设进程的加速,楼宇对讲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泛,成为安防行业,继视频监控的第二大市场。楼宇对讲的市场蓬勃也让楼宇对讲的技术日新月异。纵观楼宇对讲发展史,楼宇对讲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呈三大主流趋势。
      长期以来,单一的对讲和通话功能,使得楼宇对讲的应用始终停留在“门铃”的阶段。大规模的投资,只换来单一的用途,同时,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给住户的生活和物业公司的日常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一、楼宇对讲产品三大阶段  

    1、从无管理到门禁

      公寓型住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城市大规模普及,首先从无管理,自由出入,到安装门禁,为了解决访客身份确认问题,出现了楼宇对讲产品。

      2、从非可视到彩色可视

      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九十年代初,楼宇对讲产品开始出现可视对讲产品,经历非可视到黑白可视,最后实现彩色可视。基本解决了看清访客的目的,并在可视对讲基础上,实现了室内对梯口的监视等少量附加功能。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楼宇对讲的基本应用停滞多年,停留在“可视门铃”的阶段。最近几年,有厂家开始在市场上推广“数字对讲”,通过传输网络的变革,提升了“可视门铃”的可靠性,但是主流应用仍然没有得到创新。同时系统造价有所上升,为了实现“可视门铃”,业主付出了相对更大的成本。

      由于核心应用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创新,数字对讲的出现,并没有为业主和物业公司提供更大的使用价值。

      3、从对讲到智慧社区

      随着互联网思维、综合电商、O2O等新概念和新商业模式的兴起,电视、手机、平板电脑、对讲室内机,家中的每一块屏幕都成为开拓家庭信息化市场的重要关注点和入口。作为建筑出入控制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家庭信息化的重要入口,楼宇对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传统“门铃”的基础上,打通与第三方支付、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社区O2O电商等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和社区运营平台的对接,通过楼宇对讲室内机、手机、平板电脑、安卓电视机,可以看小区监控、查询公交到站信息、自动召唤电梯、点餐叫外卖、支付物业费、支付停车费等,基于智能对讲系统的新型应用,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在帮助业主的生活实现部分智能化的同时,也可以为物业创新收费方式、开展运营提供了可能。

      二、楼宇对讲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1、互动式安防平台

      不会说话的防区设备;业主投了巨资,只能保安能看的监控器;到家才知道家中被盗的本地报警器,这些都是传统的哑巴式安防的典型特征,传统的安防设备越来越被用户排斥。能发微信和微博的梯口机和报警器,会签到、会报告、会汇报的智能互动式安防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

      2、从“门铃”升级为智能“门童”
      机器管家是下一代对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为业主监控出入情况,监控家中防区情况,通过微信/微博与业主实现即时联系。它可以帮你照看老人和小孩,实时汇报老人和小孩的定位信息和健康信息。

      随着创新应用在楼宇对讲平台上的应用,楼宇对讲也将从单一的“门铃”,升级成为智能的“门童”,为业主提供更多便利的机器管家服务。       3、综合生活服务平台

      提供综合化的社区生活服务,主动为业主推送周边超市的“什么值得买”,在家里就可以“秒杀”超市的特价商品。通过下一代对讲的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交物业费/停车费,可以购买监控服务套餐、老人/小孩定位服务套餐,与物业进行更加紧密,有图有真相的物业服务互动等。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已经在楼宇对讲行业外受到广泛关注,并将逐渐渗透进入社区。

      现在,楼宇的下一代对讲已经实现了与微信和微博的全面互联。安防设备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它们开始有人格,有个性,会主动关心业主关心的人和物,甚至可以分析日常出行规律,主动为主人叫电梯叫车。视易的下一代对讲也已经在与国内领先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综合平台共建,为未来智能社区创造无限可能。       下一代对讲将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转变,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快速到来。
编辑  来源:新浪网  责任编辑:CNAIDC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