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银行卡将变脸去磁加芯 金融IC卡未来可实现“一卡通用”

2013-11-13   来源:中国一卡通网   作者:CNAIDC.COM编录   点击:44
摘要:如今新办的银行卡卡面上多了一块小小的金属芯片。虽然其中的一部分有"芯"卡上还保留着磁条,但在不久的将来,芯片卡将彻底取代磁条卡。
  □苏报记者 杨 帆  

不少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如今新办的银行卡卡面上多了一块小小的金属芯片。虽然其中的一部分有"芯"卡上还保留着磁条,但在不久的将来,芯片卡将彻底取代磁条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银行从明年开始就将停止办理磁条卡。无"芯"变有"芯",会给我们的金融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芯"路历程

苏州于2011年全面开展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2012年底在完成相关机具改造的基础上,各行开始加大金融IC卡的发卡力度。到今年9月底,全市发行的金融IC卡已有700多万张。到2014年年底,以人民币结算为主的银行卡都要换成IC卡。

ATM机POS机全改造

已发行"芯"卡700万张

芯片卡即金融IC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芯片卡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其工作原理类似微型计算机,能同时处理多种功能,为持卡人提供一卡多用的便利。

记者在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了解到,苏州于2011年全面开展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第一阶段是改造用卡环境,因为使用含芯片的金融IC卡与原有的磁条卡涉及机具上的改变,要推广芯片卡,首先需要对ATM机、POS机等进行相应的改造。在2012年底完成相关机具改造的基础上,各行开始加大了金融IC 卡的发卡力度。

至今年9月底,全市发行的金融IC卡已有700多万张,而根据央行的要求,到2014年年底,以人民币结算为主的银行卡都应是IC卡。

工商银行是国内最早发行金融IC卡的银行,目前行业应用已达12种,涉及社保、交通、公积金、医疗、教育、公共缴费等。工行苏州分行2008年推出金融IC 卡,目前发行的IC卡已有135万张。交通银行苏州分行今年1至9月发行了20.9万张金融IC卡,占所发银行卡65%,10月金融IC 卡的发行占比达到95%。

POS机刷卡变"嘀"卡小额支付免输密码签字

据介绍,在金融IC卡的小小芯片里,分别设有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伴随着受理环境的改造完成,IC卡的电子现金功能会被广泛应用于公交、地铁、城铁、超市、菜市场、出租车、门票等有快速小额支付需求的公共服务领域,依赖这一功能,挥一下银行卡就完成的"闪付",也将被越来越多的持卡人熟悉和青睐。

所谓"闪付"即小额脱机支付,指针对一些金额比较小的消费,可以不用输密码、不用签名、更不用插卡,只需在POS机上轻轻一挥,便可迅速实现的支付,免去现金找零的不便和刷卡输密码签字的麻烦。建行苏州分行推出的FamilyCard更别具匠心地引入孩子财商培养概念,充当孩子的第一个电子钱包,小朋友在超市、商城等支持"闪付"的环境下均可使用。刚刚启动的苏州公交金融IC卡项目更将"闪付"延伸到了公交平台。

以小额、非接触为特点的"闪付"被业内称为"小额非接",记者在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了解到,苏州正在打造4个"小额非接"商圈,已有近3万台POS机支持"闪付"。"电子现金不记名、不挂失,持卡人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设定金融IC 卡上电子现金的上限。"据业内专家介绍,使用"闪付"除了需要受理环境支持外,持卡人在使用前先要进行圈存充值,将银行账户上的资金划转到金融IC卡电子现金中。

IC卡内存多个应用平台

未来可实现"一卡通用"

"芯片卡的最大优势是安全。"记者在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了解到,银行磁条卡技术相对简单,信息易被复制。例如使用磁条信息盗录装置可以复制银行卡信息,进而伪造磁卡条,最终实现银行卡的盗刷。金融IC卡是以智能CPU卡为介质,卡内信息不可复制,可以有效保障持卡人银行账户资金安全。此外,磁条卡存储空间小,无运算能力,金融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系列,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目前,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支付卡,使用金融IC卡后,可以逐步减少和代替各种各样的卡,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一开始推开金融IC卡还有个制卡成本的瓶颈制约,现在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成本在不断的降低,也为IC卡的推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目前不少银行为了推开IC卡采取优惠措施,如免费更换、与磁条卡享受一样的制卡费用等。

按照此前的央行列出的时间表,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现在看来,实际的进度会更快些。"专家认为,以芯片卡彻底取代磁条卡已是大势所趋,而现有的芯片、磁条合一卡因为保留了磁条,也就留下了因磁条而泄露信息的安全漏洞,彻底关闭磁条功能也非常必要。
编辑  来源:中国一卡通网  责任编辑:CNAIDC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