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物联网深陷生存怪圈 中国式标签有待突破

2013-08-06   来源:速途网   作者:CNAIDC.COM编录   点击:49
摘要:同时物联网所涵盖的技术通过产品和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试点应用等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标签。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芯片

  物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在经历了短暂的概念导入期后,物联网已经在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安防、智能家居、金融以及农牧业等众多行业得到应用。同时物联网所涵盖的技术通过产品和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试点应用等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标签。

  通过国家财政的引导和扶植,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在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都有分布,能够在物联网产业链上形成闭环。深圳远望谷、威海北洋电气、成都九洲电子、新一代专网、北京爱创科技等一批物联网创新企业迅速崛起,当然其中也不乏国网信息通信、中兴通讯、大唐电信、大唐微电子等传统的通信厂商。

  在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软件能力方面,中国企业也都有所涉猎,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自西安优势微电子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后,中国物联网正式宣告具备了中国芯。随即,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然而,就在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一片欢腾,其产业链却暗流涌动。由于物联网尚处发展初期,尽管来自市场层面的接受度较高,但产品技术不成熟、产业链分布不均还是让国内的物联网发展陷入了“生存怪圈”。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品种类在6000种左右,而国外已超过20000。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

  长期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印·希尔咨询高级行业研究员方琳瑜博士表示,在技术创新领域,虽然我国物联网行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来说,很多创新仍属于模仿创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在核心技术领域要不断突破,占领技术高地;同时,目前标准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由于缺失标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不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

  也就是说,一味的模仿创新尽管加快了国内厂商进入物联网产业的进度,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也限制了其未来发展和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同时拖后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而这种技术方向上的不明朗,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大干快上”的投入热情,如此循环,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极容易在企业的观望中停滞不前。

编辑  来源:速途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