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资讯 » 正文

数字城市将成物联网建设热点

2012-01-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庄光平   点击:199
摘要:数字城市正是对物联网“大体系、大平台”的摸索和实践。“无论是智能医疗还是智能物流,都可以纳入数字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数字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建设的热点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测绘专家李建成介绍,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关键词: 物联网
  过去的一年,全球经济动荡、美欧债务危机、日本大地震等对实体和虚拟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各国都寄希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带领本国经济突围,都将希望投向了物联网这一集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能够极大改善传统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产业。 

  在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2012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积极培育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占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新的一年发展的重要位置”。 

  去年12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年是《规划》开局的第一年,将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认为,《规划》阐明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思路,有助于对全国范围内的物联网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从而解决各自独立、资源分散的问题,使物联网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在不远的未来,物联网将迎来大体系、大平台的到来。”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其中,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物联网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下一步,各行业应用的统一标准和融合共通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突出命题。 

  数字城市正是对物联网“大体系、大平台”的摸索和实践。“无论是智能医疗还是智能物流,都可以纳入数字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数字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建设的热点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测绘专家李建成介绍,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许多经验。 

  2011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总规模已超过600亿元,工业、农业等12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已显雏形。上海市开建了十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按规划1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于今年建成,覆盖智慧电网、环境检测、智能安防、楼宇节能管理等产业和民生应用领域。 

  “‘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信息化推进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对刚刚起步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李建成介绍,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正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可以预见,物联网是今年国家和地方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大。 

  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展开。2011年12月29日,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发布了首批传感器网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第一个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规划》到标准,展示出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在规范升级的发展路径。虽然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如果我们能发挥出政策在产业引导、整合上的优势,相信能带动我国物联网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链接 

  数字兰州一卡便民
 

  甘肃省兰州市数字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日前,3000张新型市民卡正式发放,市民持卡既能刷卡坐车,又能挂号、医保看病,还能当储蓄卡、公园卡、图书卡等,一卡具备十几项服务功能。据悉,今年兰州市将制作100万张市民卡逐步分发给市民。 

  作为“数字兰州”整体战略重点的“一网、一站、一卡”信息化建设工程,“卡”是其中最难点。兰州市副市长李森洙介绍,市民卡建设的关键是将各项政府管理职能、金融支付、市政基础服务等信息和行业应用进行整合,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内整合IT服务商神州数码承担了兰州市民卡系统平台的搭建和运维,对兰州市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医疗、人口统计、住房信息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服务进行了总集成。 

  据悉,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战略已在全国64个城市开展咨询和建设工作。
编辑  来源:中国经济网  
 
 
[ 投稿邮箱:26454645@qq.com]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声明:中国自动识别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及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自动识别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自动识别网网站,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自动识别网,并附上网址 http://www.cnaid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文明转播  行业协会  备案信息  安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