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例子是聚美优品。三个创始人是同学,曾经拿到一笔投资在半年内就烧光了。在公司找到新的方向,急剧发展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矛盾冲突,包括最复杂和敏感的股权问题,但是由于他们这种同学关系、兄弟情谊的存在,他们还是顺利化解了这些矛盾,现在成为电子商务的奇葩。
共苦必须同甘
梦虽好,床不同。如果两个人想的不一样,那么创业是非常艰难的,而即使两个人想的一样,但如果利益不一致,依然无法做梦到天亮。很多初创公司,在三年之内基本看不到赚钱的迹象,甚至薪水只能拿到拿三千、五千/月,但是大家都在做,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的事业梦想——去纳斯达克上市的梦想。
创业团队,股份分配必须平衡合理。一定要有一个和同甘苦的大家分享的机制。如果创始人独占股份,人家凭什么为你卖命、跟你追梦?一般都做不成功。
我早期投资的一家公司,CEO拥有100%的股份,结果前三年苦的要死,失败了。他再次创业的时候,就找到另外一个合作伙伴,两个人股权五五对开,并留下很大部分给后来团队。这家公司主营教育培训,他甚至把1000万的房子卖掉把企业买下来,三年下来,公司营收过亿。而且去年年底请了国际大腕做董事、顾问。现在公司发展前景无比喜人。如果没有同甘共苦、同床共梦的股权结构,恐怕他的第二次创业也很难坚持下去。
人才配置
这个案例是最近发生的,我没有投,所以也没有失败。两个人想要和学校做生意,但因为缺乏校园推广人才,做不了。前一段看到黑马大赛胜出的公司,创始人是一个双博士,讲到产品头头是道,但是没有销售人员,没有销售专家带来的销售渠道。这样的公司,连最重要的人才配置都没有想好,怎么能找到钱?找到钱也做不成。
当你想创业,你需要想好人才配置。CEO、CTO、CMO缺一不可。新东方做到1995年年底的时候,其人才配置已经远远超过了老俞激发起来的社会需求,超越其产能。留学申请、签证面试、出国、移民……老俞忙不过来。我将这些业务接过来,与老俞的出国考试培训形成完美的产品线,构成新东方早期发展的服务链。没有我回来,新东方也需要一个懂出国的人提供这个服务,否则它就不完整。
扩张如发酵,人才如面团
这一条跟前面类似,但前面是指创业团队的co-founder(联合创始人)配置,这条是关于公司发展中的关键人才积累。真格基金投的一家公司,是与时尚相关的业务,很强大、很独特,用户非常忠实,但一直找不到CTO,找了半年也没有找到。我跟他说,扩张如发酵,没有人才,就发不了面团。你必须拿出最多时间去找这种人才,否则,公司一定办不好。
我在新东方做出国咨询时,一个人天天讲,有时候实在讲不过来,就把二三十个人放一个班讲一个小时,非常有效。现在还能遇到很多当年听过我咨询、被我辅导过的人。老俞亦是。之前是老俞不来讲课学生不来,1997年之后,就变成了老俞来讲学生不来。如果按照新东方的打分体系,他应该是被辞退的,老俞说这帮学生恶作剧,因为我是老板故意跟我开玩笑。